别觉山洪道长二首

白沙起溟海,甘泉达其流。 灵光䇄东南,后哲多所收。 为道如饥渴,岂惮路途悠。 所嗟当世士,讲学非吾俦。 顿悟谈光景,冥心事玄幽。 奇功既汗漫,实绩焉能酬。 敬义双夹持,仁义如轮辀。 闽洛有真诀,君归秉前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溟海:大海。
  • 甘泉:甜美的泉水。
  • 灵光:指学问或思想的光辉。
  • :同“屹”,高耸、稳固的样子。
  • 后哲:后来的贤哲。
  • :同伴。
  • 玄幽:深奥幽远。
  • 汗漫:广泛无边。
  • 轮辀:车轮和车辕,比喻事物的中心或基础。
  • 闽洛:指福建和洛阳,这里可能指代不同地区的学问流派。
  • 秉前脩:遵循前人的教诲。

翻译

白沙从大海中涌起,甘泉使其水流甜美。 学问的光辉稳固地照耀着东南,后来的贤哲们从中汲取了许多。 追求道义如同饥渴一般,岂会畏惧路途的遥远。 可惜当代的士人,他们的讲学并非我所认同的同伴。 他们追求瞬间的领悟,谈论光景,心灵沉浸在深奥幽远之中。 虽然奇功广泛无边,但实际的成果又怎能得到回报。 敬义两者相互支撑,仁义如同车轮和车辕,是事物的中心。 福建和洛阳有真正的学问秘诀,你回去后应遵循前人的教诲。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学问追求的坚持和对当时士人学问态度的不满。诗人赞美了学问的光辉和深远影响,同时批评了当时士人追求表面领悟而非实际成果的态度。诗中“敬义双夹持,仁义如轮辀”一句,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将其比作事物的中心和基础。最后,诗人鼓励友人回归传统,遵循前人的真诀,体现了对传统学问的尊重和推崇。

王渐逵

明广东番禺人,字用仪,一字鸿山,号青萝子、大隐山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养母请告,家居十余年,后至广州,适有诏,养病逾三年者不复叙用。乃赴会稽,谒王阳明墓,与其门人讲学。久之乃归。后复被荐入京,言事不报,复乞归。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萝文集》。 ► 7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