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一庐绎志

· 王问
上古一真人,容若春华敷。 忧乐通四时,动止常于于。 登高靡为栗,入水不能濡。 问之胡能尔,涵神同太虚。 下士晚闻道,山中来结庐。 苫茅蔽风雨,斩荆揉为枢。 委形寄虚榻,阖户动旬余。 寒梅倚清艳,素心自如如。 情知无因触,悠然返其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的人,这里指理想中的高人。
  • 春华敷: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盛开,形容容貌美丽。
  • 忧乐通四时:忧愁和快乐与四季的变化相通,形容心境与自然和谐。
  • 于于:悠闲自得的样子。
  • :不。
  • :恐惧。
  • :沾湿。
  • 涵神同太虚:内心深邃,与宇宙的虚空相通。
  • 下士:指普通人。
  • 苫茅:用茅草覆盖。
  • :门轴。
  • 委形寄虚榻:将自己的形体寄托在空无一物的床上,指超脱尘世。
  • 阖户:关闭门户。
  • 旬余:十多天。
  • 清艳:清新艳丽。
  • 素心:纯洁的心。
  • 自如如:自然自在,不受外界影响。
  • :触及,影响。
  •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 返其初:回到最初的状态,指回归本心。

翻译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位真正的高人,他的容貌如同春日盛开的花朵般美丽。他的忧愁和快乐与四季的变化相通,一举一动都显得悠闲自得。他登高不感到恐惧,入水也不会被沾湿。问他为何能做到这样,他说是因为他的内心深邃,与宇宙的虚空相通。

后来,一位普通人晚年才听闻了这样的道理,便来到山中搭建了一间茅屋。他用茅草遮蔽风雨,用荆条做门轴。他将自己的形体寄托在空无一物的床上,关闭门户,静坐了十多天。寒冷中的梅花依偎着它的清新艳丽,纯洁的心自然自在,不受外界影响。他知道自己的心无法被外界触及,于是悠闲自在地回到了最初的状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古代真人的超然境界和一位普通人追求这种境界的过程。通过对比真人的自然和谐与普通人的努力追求,表达了对于超脱尘世、回归本心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春华敷”、“忧乐通四时”等,展现了真人的超凡脱俗和普通人的内心转变。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表达了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于内心平静的向往。

王问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子裕。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监徐州仓,减羡耗十二三。改南职方,历车驾郎中、广东按察佥事。父死,不复仕,隐居湖滨宝界山,兴至则为诗文,或点染丹青,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妙。以学行称,门人私谥文静先生。 ► 93篇诗文

王问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