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脚粟

· 王佐
五谷皆养生,不可一日缺。 谁知五谷外,又有养生物。 茫茫大海南,落日孤凫没。 岂有万亿足,陇亩生倏忽。 初如凫足撑,渐见蛙眼突。 又如散细珠,钗头横曲屈。 草部非所同,谷部颇公共。 乃知天地心,养人非一种。 三月方告饥,催租如雷动。 小熟三月收,足以供迎送。 八月又告饥,百谷青在陇。 大熟八月登,恃此以不恐。 琼民百万家,菜色半贫病。 每到饥月来,此草司其命。 闾阎饱饭饼,上下足酒浆。 岂独济其暂,亦可赡其常。 薏苡名珍珠,虚名误忠良。 荑稗虽可食,苟且充饥肠。 若与此方驾,二物当服厢。 草部在所珍,强名之曰粟。 持此问司穑,可曾在所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鸭脚粟:一种植物,其种子可食用,此处特指该植物。
  • 五谷:指稻、黍、稷、麦、豆,泛指主要的粮食作物。
  • 养生物:指能够养活人的食物。
  • 茫茫:形容大海的广阔无边。
  • 孤凫:孤独的野鸭。
  • 倏忽:迅速,突然。
  • 蛙眼突:形容鸭脚粟的种子形状像蛙的眼睛一样突出。
  • 钗头横曲屈:比喻鸭脚粟的种子排列像弯曲的钗头。
  • 草部:指草本植物。
  • 谷部:指谷类作物。
  • 天地心:指天地间的自然规律。
  • 告饥:指粮食短缺,人们饥饿。
  • 迎送:指接待和送别,此处指用于招待客人的食物。
  • :成熟。
  • 菜色:因营养不良而面色苍白。
  • 闾阎:指民间。
  • 酒浆:指酒水。
  • 薏苡:一种植物,其种子可食用。
  • 荑稗:指一些杂草的种子,也可食用。
  • 方驾:并驾齐驱,比喻同等重要。
  • 司穑:掌管农业的神。

翻译

五谷都是养活人的食物,不可或缺。但谁知道除了五谷之外,还有其他能养活人的食物。在广阔的海南,落日时分孤独的野鸭消失在海面上。难道有无数的粮食,突然在田间生长出来?起初像野鸭的脚支撑着,渐渐地像蛙的眼睛一样突出。又像散落的细珠,排列在钗头上弯曲。草本植物与谷物不同,但在谷物中也有共同之处。这表明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养活人的方式不止一种。三月时粮食短缺,催促收获的声音如雷鸣。小规模的收获在三月进行,足以用来招待客人。八月又出现粮食短缺,田里的谷物还未成熟。大规模的收获在八月进行,依赖这些粮食人们不再恐慌。海南的百姓有百万家,半数因营养不良而面色苍白。每当饥荒来临,这种草就掌管着他们的生命。民间吃饱了饭,上下都充足了酒水。这不仅暂时帮助他们,也可以长期支持他们。薏苡虽然名为珍珠,但它的虚名误了忠良。荑稗虽然可以食用,但只是勉强填饱肚子。如果与鸭脚粟相比,这两种食物应当并驾齐驱。草本植物是珍贵的,我强称它为粟。拿着这个去问掌管农业的神,它是否也在你的管辖之下。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鸭脚粟的描述,展现了其作为海南地区重要粮食资源的地位。诗中,王佐巧妙地将鸭脚粟的生长过程与海南人民的生存状况相结合,表达了对这种植物的珍视和对海南人民生活的深刻关怀。通过对比五谷与鸭脚粟,诗人强调了天地间养人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在特定环境下,非主流粮食作物的重要性。诗的结尾,王佐以问句形式,表达了对农业神祇的敬意,同时也反映了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既是对海南特有作物的赞美,也是对自然与人类生存关系的深刻思考。

王佐

明广东海丰人。永乐中举人。入国子监,以学行闻。擢吏科给事中。器宇凝重,奏对详雅,为宣宗所知,超拜户部侍郎,巡视太仓、临清、德州诸仓积弊。正统七年进尚书,调剂国用,节缩有方。死于土木之变。 ► 3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