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秋三十首

三秋三楚填淫荒,谁能不断忧思肠。 遥遥极浦浮云树,渺渺生洲迷荻蒋。 马殷南国飞星白,陆逊西垒落日凉。 咫尺千波杳向往,孰为大壑恣埋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秋:指秋季的三个月,或指三年。
  • 三楚:古地区名。秦汉时分战国楚地为三楚。
  • :充满。
  • 淫荒:过度荒废,荒淫无度。
  • 极浦:遥远的水滨。
  • 生洲:传说中的仙境,或指水中陆地。
  • 荻蒋:荻草和蒋草,泛指水边的植物。
  • 马殷:人名,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的开国君主。
  • 陆逊:人名,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 西垒:西边的军事防御工事。
  •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 千波:形容水波连绵不断。
  • 大壑:深沟,深谷。

翻译

秋天的三个月里,三楚之地充满了荒废和荒淫,谁能不因此而忧思断肠呢?遥远的浦口上,浮云遮蔽了树木,渺茫的水中陆地上,荻草和蒋草让人迷失方向。南国的马殷之地,星星闪烁着白色的光芒,西边的陆逊堡垒,夕阳落下带来凉意。虽然距离只有咫尺,但千波万浪让人向往不已,究竟是哪里的深谷,能让人恣意埋藏自己的忧愁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天洞庭湖畔的荒凉景象,通过“三秋三楚填淫荒”等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局荒废的忧虑。诗中运用了“极浦”、“生洲”等意象,增强了空间的遥远感和神秘感。同时,通过对“马殷”、“陆逊”等历史人物的提及,融入了历史的沧桑,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结尾的“咫尺千波杳向往,孰为大壑恣埋藏”则抒发了作者对逃避现实的渴望,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