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黄度长

东篱花冷候虫惊,澬水连湘一雁征。 霜色已凋隋岸柳,秋风遗意武昌城。 传经鲁壁闻丝竹,述酒柴桑访秫粳。 心迹元同难举似,云飞叶落两含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东篱:东边的篱笆,常用来指代隐居之地。
  • 候虫:指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夏天的蝉、秋天的蟋蟀。
  • 澬水:古代河流名,此处可能指湘江。
  • :湘江,中国南方的一条主要河流。
  • 隋岸柳:隋朝时期的河岸柳树,此处借指古代的遗迹。
  • 武昌城:古代城市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
  • 鲁壁:指鲁国的墙壁,典故出自《史记》,孔子曾在鲁壁中听到音乐。
  • 丝竹:指弦乐器和竹制乐器,泛指音乐。
  • 柴桑: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陶渊明的故乡。
  • 秫粳:两种谷物,秫指高粱,粳指粳稻。
  • 心迹: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为。
  • 云飞叶落:形容景物的变迁,也比喻人生的无常。

翻译

秋天的东篱下,花儿在冷风中颤抖,被季节的昆虫所惊扰。湘江连绵不断,一只孤雁在征途中飞翔。霜色已经凋零了隋朝河岸的柳树,秋风似乎在诉说着武昌城的往事。在鲁国的墙壁中传来丝竹之声,我像陶渊明一样在柴桑寻找秫粳。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为难以言说,就像云朵飘飞、树叶落下,两者都蕴含着深情。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东篱花冷候虫惊”和“霜色已凋隋岸柳”等句,以凄凉的秋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感慨。而“传经鲁壁闻丝竹,述酒柴桑访秫粳”则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和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