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遣兴五十八首其二

缚饥篾用千寻竹,补衲毛看一寸龟。 无处扪天求口耳,有时向佛索须眉。 寸丝脱尽云为茧,叠浪横行水有皮。 幸剪丰干如鸲鹆,闾邱无路得相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缚饥篾(fù jī miè):用竹篾捆绑以止饥。
  • 千寻竹:极言竹子之长。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 补衲毛:指用动物的毛来修补衣物。
  • 一寸龟:极言龟之小。
  • 扪天:触摸天空,比喻高不可及。
  • 口耳:指言语交流。
  • 向佛索须眉:向佛求取须眉,比喻求取不可能得到的东西。
  • 寸丝脱尽云为茧:形容云彩如丝般细腻,仿佛可以抽丝成茧。
  • 叠浪横行水有皮:形容波浪层层叠叠,如同有皮一般。
  • 丰干:指高大的树干。
  • 鸲鹆(qú yù):即八哥,一种鸟。
  • 闾邱:古代地名,这里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方或人物。

翻译

用长长的竹篾捆绑以止饥,用小小的龟毛来修补衣物。 无处触摸天空以求言语交流,有时向佛求取不可能得到的须眉。 云彩如丝般细腻,仿佛可以抽丝成茧,波浪层层叠叠,如同有皮一般。 幸运地剪下高大的树干如同八哥,但闾邱之地却无路得以相知。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缚饥篾用千寻竹,补衲毛看一寸龟”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资源的匮乏,而“无处扪天求口耳,有时向佛索须眉”则体现了诗人对于交流和理解的渴望,以及对于超脱现实的向往。后两句“寸丝脱尽云为茧,叠浪横行水有皮”以云和水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细腻感受和对于世界的独特观察。最后一句“幸剪丰干如鸲鹆,闾邱无路得相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知己难寻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