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遣兴五十八首其二

瞿昙共命偏调达,盛宪长年送孔融。 为遣汾阳营李白,徒教梦得诮桃红。 山头鹰眼留匡术,郿坞人膏染蔡邕。 宰噽病原依伍员,文渊傲不怨梁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瞿昙(qú tán):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氏,这里指代佛教。
  • 共命:共同命运。
  • 调达:调和,达成。
  • 盛宪:指盛大的宴会。
  • 长年:常年。
  • 孔融:东汉末年文学家,以才智著称。
  • 汾阳:地名,今山西汾阳。
  •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
  • 梦得:指梦境。
  • (qiào):嘲笑。
  • 桃红:指桃花的颜色,比喻女子。
  • 鹰眼:比喻锐利的目光。
  • 匡术:指匡衡,西汉著名学者,以博学著称。
  • 郿坞:地名,今陕西眉县。
  • 人膏:指人的脂肪。
  • 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音乐家。
  • 宰噽(zǎi pǐ):古代官名,这里指宰相。
  • 伍员:指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大夫。
  • 文渊:指文采深厚。
  • 梁松:东汉末年文学家,以文才著称。

翻译

佛教与共命之人偏要调和达成一致,盛大的宴会常年送别才智出众的孔融。 为了派遣到汾阳寻找李白,徒劳地让梦境中的得道者嘲笑桃花般的女子。 山头上留下锐利目光的匡衡,郿坞之地人的脂肪染红了蔡邕。 宰相的疾病原本依附于伍子胥,文采深厚的梁松傲慢而不怨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引用,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瞿昙共命偏调达”一句,既表达了对佛教哲理的理解,也隐含了对人生共同命运的感慨。后文通过对孔融、李白等历史人物的提及,以及对梦境、桃花等意象的运用,构建了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画面。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历史见解。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