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施二生与医官陶野冒雨登山人多笑之戏作歌

江生施生颇好奇,偶逢陶野奇更痴。 共言山外有佳寺,劝予往游争愿随。 是时雷雨云雾塞,多传险滑难车骑。 两生力陈道非远,野请登高觇路歧。 三人冒雨陟冈背,即仆复起相牵携。 同侪咻笑招之返,奋袂经往凌嵚崎。 归来未暇顾沾湿,且说地近山径夷。 青林宿霭渐开霁,碧巘绛气浮微曦。 津津指譬在必往,兴剧不到旁人嗤。 予亦对之成大笑,不觉老兴如童时。 平生山水已成癖,历深探隐忘饥疲。 年来世务颇羁缚,逢场遇境心未衰。 野本求仙志方外,两生学士亦尔为。 世人趋逐但声利,赴汤踏火甘倾危。 解脱尘嚣事行乐,尔辈狂简翻见讥。 归与归与吾与尔,阳明之麓终尔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zhì):登高。
  • (chān):窥视,察看。
  • 嵚崎 (qīn qí):形容山路险峻。
  • (yǎn):山峰。
  • 绛气 (jiàng qì):紫红色的云气。
  • 津津 (jīn jīn):形容兴趣浓厚。
  • (chī):嘲笑。
  • 羁缚 (jī fù):束缚,限制。
  • 狂简 (kuáng jiǎn):放纵不羁。

翻译

江生和施生非常好奇,偶然遇到陶野更是痴迷于奇异之事。他们都说山外有座美丽的寺庙,纷纷劝我前去游玩,并争相表示愿意同行。当时雷雨交加,云雾弥漫,许多人传言道路险滑,难以驾车。但两生坚持说路并不远,陶野则建议登高察看路况。三人冒雨登上山冈,跌倒了又互相搀扶起来。同伴们嘲笑他们,招手让他们返回,但他们却奋不顾身地继续攀登险峻的山路。回来后,他们顾不上身上的湿漉漉,兴奋地描述着山路的平坦。青林中的雾霭渐渐散去,碧绿的山峰上紫红色的云气在微弱的晨曦中浮现。他们兴致勃勃地描述着一定要去的地方,兴奋得仿佛旁人的嘲笑都不存在。我也因此大笑起来,感觉自己的老兴又回到了童年。我一生对山水有着浓厚的兴趣,深入探索隐秘之地,忘记了饥饿和疲劳。近年来虽然被世俗事务所束缚,但遇到这样的场景,我的心境并未衰退。陶野原本就有求仙的志向,而两位学生也如此。世人追逐的只是名声和利益,甘愿冒险。摆脱尘世的喧嚣,追求快乐,你们这些放纵不羁的人反而被嘲笑。回去吧,回去吧,我与你们约定在阳明山脚下相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王守仁与朋友们冒雨登山的情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难、追求自然之美的精神风貌。诗中“三人冒雨陟冈背,即仆复起相牵携”等句,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相互扶持、勇往直前的情景。同时,诗中也透露出王守仁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表达了他追求自由、超脱尘世的心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王守仁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人生态度。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