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登阁

老去渊明益羡闲,兴来高阁漫跻攀。 半檐爽气尊前雨,百里平林掌上山。 天际轻阴寒未散,日斜飞鸟倦知还。 长安尘土三千丈,不到清泉白石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虎丘: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
  • 渊明:指东晋诗人陶渊明,以其隐逸生活和田园诗著称。
  • 益羡闲:更加羡慕闲适的生活。
  • 高阁:指虎丘山上的楼阁。
  • 漫跻攀:随意地攀登。
  • 半檐爽气:指楼阁半边檐下清新的空气。
  • 尊前雨:指酒杯前的雨,形容雨景如画。
  • 百里平林:形容视野开阔,可以看到远处的平原和森林。
  • 掌上山:形容山峰如在手掌之中,指山峰虽高,但在高阁上看来却显得小巧。
  • 天际轻阴:天边淡淡的云层。
  • 寒未散:寒意未消。
  • 日斜飞鸟:夕阳西下时,鸟儿归巢。
  • 长安尘土三千丈:形容京城的繁华与尘嚣。
  • 清泉白石:指清新的泉水和洁白的石头,象征着宁静的自然环境。

翻译

年老的我,更加羡慕陶渊明那样的闲适生活,兴致一来,便随意攀登这高高的楼阁。楼阁半边檐下,清新的空气夹杂着雨丝,远眺百里之外的平原和森林,仿佛都在我的手掌之中。天边的云层淡淡,寒意还未完全消散,夕阳斜照,鸟儿也知道归巢。京城的繁华与尘嚣虽远,却不及这里的清泉和白石间的宁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虎丘高阁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文徵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繁华的超然态度。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特别是最后两句,通过对“长安尘土”与“清泉白石”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珍视,体现了其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情怀。

文徵明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