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沧洲出邑偶赋

· 王恭
白发卧沧洲,翻然忆旧游。 醉寻陶令酒,吟倚谢公楼。 砧杵千门夕,梨棠一县秋。 去逢高慢士,应是久淹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沧洲:地名,指隐居之地。
  • 翻然:迅速而彻底地。
  • 陶令酒:指陶渊明的酒,陶渊明曾任彭泽令,后隐居,以饮酒著称。
  • 谢公楼:指谢安的楼阁,谢安是东晋名士,以隐居著称。
  • 砧杵:捣衣的工具,这里指秋夜的捣衣声。
  • 梨棠:梨树和棠梨,泛指秋天的果实。
  • 高慢士:指高傲不羁的士人。

翻译

我这白发老人躺在隐居之地,突然想起往日的游历。 醉意中寻找着陶渊明的美酒,吟诗时倚靠在谢安的楼上。 夜晚千家万户传来砧杵声,梨树和棠梨挂满了整个县城的秋意。 离开时遇到高傲不羁的士人,应该是久留此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白发老人在隐居之地回忆往昔的情景。诗中通过“陶令酒”和“谢公楼”等典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往日游历的怀念。夜晚的砧杵声和满县的秋果,增添了秋夜的寂寥和岁月的感慨。结尾提到遇到高傲的士人,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的不屑和对隐居生活的坚持。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切向往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王恭

明福建长乐人,一作闽县人。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少游江海间,中年葛衣草履,归隐于七岩山,凡二十年。永乐四年,以荐待诏翰林。年六十余,与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