屿南宿别贡士林执中

· 王恭
红烛离堂酒半醒,骊歌今夕若为听。 故人好是身随桂,浮客空嗟迹类萍。 花屿晚钟湖上别,凤台春树梦中青。 应知昼绣长林下,白首还来到玉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骊歌:告别的歌。
  • 若为:如何,怎样。
  • 浮客:游子,旅人。
  • :叹息。
  • 迹类萍:比喻行踪不定,像浮萍一样漂泊。
  • 昼绣:白天绣花,比喻安逸的生活。
  • 玉瓶:玉制的瓶子,这里可能指珍贵的容器或象征高贵的生活。

翻译

红烛在离别的堂中燃烧,酒意半醒,今晚的告别之歌该如何去听。 老朋友似乎已经随着桂树安定下来,而我这个游子却只能叹息自己的行踪不定,像浮萍一样漂泊。 花岛上的晚钟在湖上响起,我们在凤台的春树下告别,那青翠的景象仿佛只在梦中。 我知道你将在林下享受安逸的生活,等到白发苍苍时,或许还会回到这玉瓶般珍贵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的深情与对未来的遐想。诗人通过对红烛、骊歌、桂树、浮萍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友人安定生活的羡慕与自己漂泊生涯的无奈。诗中的“花屿晚钟”与“凤台春树”构建了一幅美丽的离别画面,而“昼绣长林下,白首还来到玉瓶”则寄托了对未来重逢的美好愿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王恭

明福建长乐人,一作闽县人。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少游江海间,中年葛衣草履,归隐于七岩山,凡二十年。永乐四年,以荐待诏翰林。年六十余,与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