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处士自闽中道越由霅抵两川

· 许浑
书剑少青眼,烟波初白头。 乡关背梨岭,客路转蘋洲。 处困道难固,乘时恩易酬。 镜中非访戴,剑外欲依刘。 高枕海天暝,落帆江雨秋。 鼍声应远鼓,蜃气学危楼。 智士役千虑,达人经百忧。 唯闻陶靖节,多在醉乡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青眼:指青春时期的好友。
  • 烟波:指江湖水面的景色。
  • 乡关:故乡。
  • 梨岭:地名,可能指福建一带的山岭。
  • 蘋洲:水中的小岛。
  • 处困:处于困境。
  • 乘时:利用时机。
  • 访戴:指拜访戴逵,古代著名隐士。
  • 依刘:指依靠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
  • 鼍声:鳄鱼的叫声。
  • 蜃气:海市蜃楼,指海面上因光线折射形成的幻象。
  • 陶靖节: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隐逸生活著称。

翻译

年少时,书剑相伴,少有知音,如今江湖漂泊,已至白头。 故乡在梨岭的另一侧,而我却转道蘋洲,远赴他乡。 身处困境,道义难以坚守,抓住时机,恩惠容易回报。 镜中并非寻找隐士戴逵,剑外却想依靠刘备。 高枕无忧,海天昏暗,落帆之时,江雨秋凉。 鳄鱼的叫声应和着远方的鼓声,海市蜃楼模仿着高楼的模样。 智者为千虑所困,达观者历经百忧。 只听说陶渊明,多在醉乡中游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许浑对友人林处士远行的感慨。诗中,“书剑少青眼”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年轻时的孤独,也暗示了林处士的才华未被充分赏识。诗中的“烟波初白头”则进一步以江湖漂泊、岁月蹉跎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后文通过对“处困”与“乘时”、“访戴”与“依刘”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结尾处提到陶渊明,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旅途的关切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许浑

许浑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515篇诗文

许浑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