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段相公登武担寺西台

清净此道宫,层台复倚空。 偶时三伏外,列席九霄中。 平视云端路,高临树杪风。 自怜荣末座,前日别池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道宫:道观,道教的寺庙。
  • 层台:层层叠叠的台阁。
  • 倚空:依靠在空中,形容台阁高耸。
  • 偶时:偶尔,有时。
  • 三伏:夏季最热的时期,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 列席:在座,参加。
  • 九霄:天空的最高处,比喻极高的地方。
  • 树杪(shù miǎo):树梢。
  • 荣末座:指在宴会或集会中坐在末位,表示谦逊。
  • 池笼:池塘和笼子,比喻狭小的环境。

翻译

在这清净的道观之中,层层叠叠的台阁高耸入云。 偶尔在三伏天之外,我参与九霄之上的宴会。 平视云端之路,高高在上感受树梢间的风。 自怜于宴会末座,前日还困于狭小的池塘与笼子之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杨汝士登上武担寺西台的所见所感。诗中,“清净此道宫,层台复倚空”展现了道观的宁静与台阁的高耸,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偶时三伏外,列席九霄中”表达了诗人在炎热的夏季之外,有机会参与高层次的聚会,体验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平视云端路,高临树杪风”则进一步以云端和树梢的风来象征诗人的心境,表达了他对自由与高远的向往。最后两句“自怜荣末座,前日别池笼”则透露出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谦逊以及对过去狭小生活环境的告别,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转变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杨汝士

唐虢州弘农人,字慕巢。杨虞卿弟。宪宗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又登博学宏词科,累辟使府。穆宗长庆元年为右补阙,再迁职方郎中。文宗大和中,以本官知制诰。时李宗闵、牛僧孺辅政,待汝士厚,拜中书舍人,改工部侍郎,又迁户部。开成元年,转兵部,后转吏部。终刑部尚书。族人嗣复尝大宴,汝士与元稹、白居易均在座,赋诗,汝士后成而最佳,归语人曰:“今日压倒元白。” ► 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