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日珠江闻辽警

· 张萱
不书云物不登台,万里涛声隔岸来。 共说荔生曾结蚓,何因蚊响尚成雷。 一年消息葭灰动,亚岁芳菲柳色催。 为忆玉关吹月笛,不知曾放几枝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至日:冬至日。
  • 珠江:位于中国广东省的一条重要河流。
  • 辽警:辽东的警报,指边疆的战事或紧急情况。
  • 云物:云彩和景物,这里指观察天象。
  • 登台:指登高望远,常用于描述观察天象或远眺。
  • 荔生:荔枝树生长。
  • 结蚓:蚯蚓结,冬至的物候现象之一。
  • 蚊响尚成雷:形容蚊子声音虽小,但众多时声如雷鸣,比喻小问题也可能引发大影响。
  • 葭灰:古代用来占卜的芦苇灰,冬至时灰动,象征阳气开始上升。
  • 亚岁:冬至的别称。
  • 芳菲:花草的香气,这里指春天的气息。
  • 玉关:玉门关,古代边关,这里泛指边疆。
  • 吹月笛:在月光下吹笛,形容边疆夜晚的景象。

翻译

在冬至这天,我没有观察天象也没有登高望远,只听到万里之外珠江的涛声隔岸传来。人们都在说荔枝树下蚯蚓结的现象,为何蚊子的声音还能如雷鸣般响亮。一年的消息随着冬至的芦苇灰动而传来,冬至时节,春天的气息和柳色已经开始催促。我想起了边疆玉门关下,月光中吹奏的笛声,不知道那里是否已经绽放了几枝梅花。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冬至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边疆的关切和思念。诗中“不书云物不登台”一句,既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也暗含了对时局的无奈。后文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如“荔生曾结蚓”和“蚊响尚成雷”,巧妙地引出了对边疆战事的忧虑。结尾的“玉关吹月笛”和“不知曾放几枝梅”,则进一步以边疆的孤寂和梅花的坚韧,抒发了对边疆将士的深情关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张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晖,号颐拙。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主粮储。立法禁处侵尅等积弊,忤巡抚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