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苕上沈中丞客五羊诃林社集诗见贻者用来韵赋此寄之

· 张萱
南来锡影白云孤,一叶原同七叶符。 执着分南自分北,圆通非有亦非无。 登坛共笑依双树,护法休教守一株。 佛本在心何用佞,无禅可悦自欢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苕上:地名,指苕溪,在今浙江省境内。
  • 沈中丞: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官员。
  • 五羊:地名,指广州,古代广州又称五羊城。
  • 诃林: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个林地。
  • 社集:指文人集会。
  • 见贻:赠送。
  • 用来韵:指用前人的诗韵来作诗。
  • 锡影:指僧侣的影子,锡杖是僧侣常用的法器。
  • 一叶原同七叶符:比喻事物虽小,却有其重要性或象征意义。
  • 圆通:佛教术语,指智慧通达,无所障碍。
  • 登坛:指登上讲坛或高台,进行讲学或演讲。
  • 双树:指佛教中的菩提树和娑罗树,象征佛教的智慧和慈悲。
  • 护法:保护佛法。
  • :谄媚,讨好。
  • 无禅可悦:指没有禅定的乐趣。

翻译

从南方来的僧侣身影孤独,如同白云一般,他的一叶之身与七叶之符有着相同的象征意义。 他执着于南北之分,但实际上圆通无碍,既非有也非无。 我们一同登坛,共同笑谈依傍着双树,保护佛法不必只守着一棵树。 佛法的真谛在于心中,何须谄媚讨好,即使没有禅定的乐趣,也能自得其乐。

赏析

这首诗是张萱对沈中丞在五羊城诃林社集会上赠送的诗作的回应。诗中运用了佛教的意象和术语,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理解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的“锡影白云孤”形象地描绘了僧侣的孤独身影,而“一叶原同七叶符”则巧妙地运用比喻,强调了事物的重要性不在于大小。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认为佛法在于心,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即使没有禅定的乐趣,也能自得其乐。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佛法的独到见解。

张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晖,号颐拙。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主粮储。立法禁处侵尅等积弊,忤巡抚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