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苕上沈中丞客五羊诃林社集诗见贻者用来韵赋此寄之
南来锡影白云孤,一叶原同七叶符。
执着分南自分北,圆通非有亦非无。
登坛共笑依双树,护法休教守一株。
佛本在心何用佞,无禅可悦自欢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苕上:地名,指苕溪,在今浙江省境内。
- 沈中丞: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官员。
- 五羊:地名,指广州,古代广州又称五羊城。
- 诃林: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个林地。
- 社集:指文人集会。
- 见贻:赠送。
- 用来韵:指用前人的诗韵来作诗。
- 锡影:指僧侣的影子,锡杖是僧侣常用的法器。
- 一叶原同七叶符:比喻事物虽小,却有其重要性或象征意义。
- 圆通:佛教术语,指智慧通达,无所障碍。
- 登坛:指登上讲坛或高台,进行讲学或演讲。
- 双树:指佛教中的菩提树和娑罗树,象征佛教的智慧和慈悲。
- 护法:保护佛法。
- 佞:谄媚,讨好。
- 无禅可悦:指没有禅定的乐趣。
翻译
从南方来的僧侣身影孤独,如同白云一般,他的一叶之身与七叶之符有着相同的象征意义。 他执着于南北之分,但实际上圆通无碍,既非有也非无。 我们一同登坛,共同笑谈依傍着双树,保护佛法不必只守着一棵树。 佛法的真谛在于心中,何须谄媚讨好,即使没有禅定的乐趣,也能自得其乐。
赏析
这首诗是张萱对沈中丞在五羊城诃林社集会上赠送的诗作的回应。诗中运用了佛教的意象和术语,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理解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的“锡影白云孤”形象地描绘了僧侣的孤独身影,而“一叶原同七叶符”则巧妙地运用比喻,强调了事物的重要性不在于大小。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认为佛法在于心,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即使没有禅定的乐趣,也能自得其乐。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佛法的独到见解。
张萱的其他作品
- 《 冬夜韩寅仲赵裕子见过留酌 其一 》 —— [ 明 ] 张萱
- 《 唐明府过小园留酌赋谢 》 —— [ 明 ] 张萱
- 《 癸亥榕溪灯夕谣 》 —— [ 明 ] 张萱
- 《 甲戌正月八日立春呈陆岱瞻令公 》 —— [ 明 ] 张萱
- 《 哭朱季美 》 —— [ 明 ] 张萱
- 《 曾元陟铿然亭宴集同陈用休韩伯举舍弟仲蔚分韵赋 》 —— [ 明 ] 张萱
- 《 乙丑春二月二十有四日邑侯裒谷孙公有事罗浮同社诸君子偕集江上小堂举酒相贺夫劝课农桑巡行阡陌辟草莱以正疆界蒐伏慝而饬干掫此循良实政开邑以来二百五十馀年所未有也遂相与绘图授简侈为诗歌以副野史公复取道于先司徒东皋别业驻辔于先仲第□子二石山房盖有谋野则获之思焉萱乃携子及孙炊脱粟酾茅柴以窥马足公辄欣然班荆移阴而别时余以目眚不能从公于迈为四百三十二君归石候命第以一日之长狎主齐盟敢不悉索敝赋窃附中和乐职之谊遂鼓腹而歌凡得四章以博公一笑此亦䜎然之遗音不识不知之壤父不能自藏其丑者也故从同社诸君子之请再拜捉笔以弁于简 》 —— [ 明 ] 张萱
- 《 题钱叔宝归渔图 》 —— [ 明 ] 张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