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苕上沈中丞客五羊诃林社集诗见贻者用来韵赋此寄之

· 张萱
世尊原是丈人行,一揖初参礼亦当。 真谤错寻山是鹫,幻身莫弃乘为羊。 笑他四体常投地,枉却三天日炷香。 若说心生心即妄,应无所住岂须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世尊:指佛教中的佛陀,即释迦牟尼佛。
  • 丈人行:古代对长辈或尊者的敬称。
  • :古代的一种礼节,即鞠躬。
  • :参与,这里指参加佛教的礼拜或法会。
  • :诽谤,错误地指责。
  • :指鹫山,即灵鹫山,佛教圣地之一。
  • 幻身:佛教用语,指人的身体是虚幻不实的。
  • :佛教用语,指修行或达到某种境界的方法。
  • 四体投地:形容极度敬仰或崇拜。
  • 三天:指佛教中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 炷香:点燃香火,佛教中的一种供养方式。
  • :佛教用语,指虚妄不实。
  • 所住:佛教用语,指执着于某种事物或观念。

翻译

佛陀原本就是我们的长辈,初次参拜时鞠躬行礼也是恰当的。 不要错误地指责山是灵鹫山,也不要轻视修行方法如乘羊。 嘲笑那些人四体投地,却枉然在三界中日日燃香。 如果说心生出心就是虚妄,那么无所执着又何须商量。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张萱的作品,通过佛教的视角表达了对修行和真理的深刻理解。诗中,“世尊原是丈人行”一句,既表达了对佛陀的尊敬,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认同。后文通过对“谤”、“幻身”、“乘”等佛教概念的运用,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真谛,即不应执着于外在形式,而应追求内心的清净与真实。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佛教哲理的独到见解和深刻体悟。

张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晖,号颐拙。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主粮储。立法禁处侵尅等积弊,忤巡抚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