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樾冈

· 何瑭
青春旌旆照长途,相饯中丞赴上都。 圣主临朝求治理,远人倾耳听嘉谟。 两淮烟水连南北,三晋云山似画图。 见说经过豺虎避,至今歌颂满樵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旌旆(jīng pèi):古代旗帜的一种,常用于表示军队的行进或重要人物的出行。
  • 相饯:相互送别。
  • 中丞:古代官职名,相当于现代的高级官员。
  • 上都:古代对京城的称呼。
  • 嘉谟(jiā mó):好的计策或建议。
  • 两淮:指淮河两岸的地区。
  • 三晋:指古代的晋国,后来分为赵、魏、韩三国,这里泛指山西一带。
  • 樵苏:砍柴和割草,这里指普通百姓。

翻译

青春的旗帜在长途上照耀,我们相互送别中丞前往京城。 圣明的君主正在朝廷寻求治理国家的方法,远方的人们都侧耳倾听着好的建议。 两淮地区的烟水连接着南北,三晋的云山美如画卷。 听说经过的地方豺狼虎豹都避让,至今人们歌颂着,满山遍野都是砍柴割草的百姓。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官员何瑭送别中丞赴京的场景,通过“青春旌旆”和“两淮烟水”、“三晋云山”等意象,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庄严的送别仪式。诗中“圣主临朝求治理,远人倾耳听嘉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期待和对中丞的敬重。结尾的“见说经过豺虎避,至今歌颂满樵苏”则赞美了中丞的威望和百姓的感激之情,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何瑭

明河南武陟人,字粹夫,号柏斋。弘治十五年进士。为翰林修撰。不屈于刘瑾,累疏致仕。后出为开州知府,历工、户、礼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致仕里居十余年,教子弟以孝弟忠信。对王守仁之学颇有微辞。有《医学管见》、《阴阳律吕》、《柏斋三书》、《柏斋集》。 ► 1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