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访承天寺二蜀僧论禅学

箨冠随所适,竹杖复行唫。 夜月青莲宇,秋风珠树林。 根尘迷至性,诗酒涴禅心。 不学无生法,其如老病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箨冠(tuò guān):用竹皮编织的帽子。
  • 行唫(xíng yín):行走吟咏,指边走边吟诗。
  • 青莲宇:指佛寺。
  • 根尘:佛教术语,指感官所接触的外界事物。
  • 至性:指人的本性。
  • (wò):污染,玷污。
  • 禅心:指修禅的心境。
  • 无生法:佛教术语,指超越生死轮回的佛法。

翻译

戴着竹皮编织的帽子,随意行走吟咏,手持竹杖继续前行。夜晚的月光照耀在佛寺上,秋风轻拂着珠帘般的树林。感官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迷惑了人的本性,诗酒玷污了修禅的心境。不学习超越生死轮回的佛法,如何能抵御衰老和疾病的侵袭。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夜访承天寺与蜀僧论禅学的场景,通过“箨冠”、“竹杖”等意象展现了诗人的闲适与超脱。诗中“夜月青莲宇,秋风珠树林”以对仗工整的句式,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庄严的佛寺夜景。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禅学的深刻理解,认为世俗的诱惑会玷污禅心,而只有学习无生法才能抵御人生的老病侵袭,体现了诗人对佛教哲理的认同与追求。

宋登春

明真定府新河人,字应元,号海翁,晚号鹅池生。少能诗,善画。嗜酒慕侠,能骑射。年三十,以妻子儿女五人皆死,弃家远游。晚居江陵,知府徐学谟甚敬礼之。后游石首受辱,遂披发为头陀,不知所终。一说于万历十七年离徐学谟家,泛舟钱塘,投江死。有《鹅池集》、《燕石集》。 ► 3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