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祠
君不见洛阳记室双鬓皤,不忍荆棘埋铜驼。西风忽念鲈鱼鲙,归来江上眠秋波。
又不见甫里先生心更苦,河朔生灵半黄土。夕阳蓑笠二顷田,口诵羲黄思太古。
二君隐沦岂得已,一生不及鸱夷子。吴宫鹿走越山高,脱缨径濯沧浪水。
丈夫此身系乾坤,岂甘便老菰蒲根。古今得失一卮酒,我欲起酹汀鸥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洛阳记室:指东汉末年文学家、政治家陈琳,曾任洛阳记室。
- 双鬓皤:双鬓斑白,形容年老。
- 荆棘埋铜驼:比喻国家衰败,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 鲈鱼鲙:鲈鱼的美味。
- 甫里先生:指唐代诗人杜甫。
- 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
- 生灵半黄土:形容战乱频仍,人民死亡众多。
- 羲黄:指伏羲和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 鸱夷子:指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后隐居江湖。
- 吴宫鹿走:比喻国家灭亡,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
- 脱缨径濯沧浪水:比喻放弃官职,隐居江湖。
- 菰蒲根:菰和蒲的根,比喻清贫的生活。
- 卮酒:古代盛酒的器皿。
- 酹:以酒浇地,表示祭奠。
翻译
你可曾听说洛阳的记室陈琳,他的双鬓已经斑白,不忍看到国家衰败,如同荆棘埋没了铜驼。西风忽然让他怀念起鲈鱼的美味,于是他回到江上,在秋波中安眠。
又或者你听说过甫里先生杜甫,他的心情更为苦涩,因为黄河以北的生灵多半已化为黄土。他在夕阳下披着蓑笠,耕种着二顷田地,口中诵读着伏羲和黄帝的思想,怀念太古时代。
这两位隐士的隐居难道是不得已的吗?他们的一生都不及范蠡。吴国的宫殿已经荒废,越山高耸,范蠡却能脱去官帽,直接在沧浪水中洗涤。
大丈夫的一生与天地相连,岂能甘心老死于菰蒲根旁。古今的得失不过是一杯酒,我想要举杯祭奠汀边的鸥鸟之魂。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陈琳和杜甫两位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兴衰的感慨。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如“荆棘埋铜驼”、“吴宫鹿走”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同时,通过对范蠡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