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三日宿丘温驿见新月正在天心众各惊异因诗以记之
至元癸巳春,二月三日夕。
陈子使交州,弭节丘温驿。
云开林影明,出门看月色。
但见天中间,弯弯贴半璧。
同行二三子,相顾各太息。
中原月初生,去地才数尺。
今胡翘首望,月乃在东北。
神禹奠九州,维此实异域。
玄象尚尔殊,礼义何由识。
太息不能寐,风动松露滴。
乱星不知名,累累拥南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至元癸巳春:至元(元朝年号)癸巳年春天。
- 弭节:停驻,停留。
- 丘温驿:地名,驿站。
- 璧:古代玉器,圆形中间有孔。
- 神禹: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英雄。
-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泛指中国。
- 玄象:天象,天文现象。
- 太息:长叹。
翻译
至元癸巳年的春天,二月三日晚上。我作为使者前往交州,停留在丘温驿站。云散开了,林间的影子清晰可见,我出门去看月色。只见天空中,月亮弯弯地贴在半圆形的玉璧上。同行的几位朋友,相互看着各自叹息。在中原,月亮初升时离地面只有几尺高。现在我们抬头望去,月亮却在东北方向。大禹曾经治理的九州,这里实在是异域。天象尚且如此不同,礼义又怎能知晓。我长叹不已,无法入睡,风吹动松树,露水滴落。南极周围,乱星密布,不知其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作为使者在交州丘温驿站夜晚的所见所感。诗中,诗人通过对月亮的观察,表达了对异域的陌生感和对中原的怀念。月亮的方位和形态与中原不同,引发了诗人对礼义和文化的思考。诗的结尾,诗人因思乡而夜不能寐,风动松露滴,乱星拥南极,营造了一种孤寂和遥远的氛围,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异乡的感慨和对中原文化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