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尚书画射虎图歌
饥虎呀呀立当路,万夫震恐百兽怒。
彤弓金镞当者谁,鸣鞭飞控流星驰。
居然画中见真态,若务除恶不顾私。
时和年丰五兵已,白额未诛壮士耻。
分铢远迩悬彀中,不中不发思全功。
舍矢如破石可裂,应弦尽敌山为空。
杀气满堂观者骇,飒若崖谷生长风。
精微入神在毫末,作缋造物可同功。
方叔秉钺受命新,丹青起予气益振。
底绥静难巧可拟,嗟叹不足声成文。
他时代天育万物,亦以此道安斯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呀呀(yā yā):形容老虎吼叫的声音。
- 彤弓:红色的弓,古代天子赐给有功的诸侯或大臣的专用弓。
- 金镞(zú):金属的箭头。
- 鸣鞭:挥动马鞭发出声响。
- 飞控:纵马飞驰。
- 五兵:五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 白额:指老虎,因老虎多为白额。
- 分铢:比喻极其细微。
- 悬彀(gòu)中:指箭能射中预定的目标。
- 舍矢:放箭。
- 如破:好像能射破。
- 应弦:随着弓弦声。
- 作缋(huì):同“作绘”,绘画。
- 秉钺(yuè):拿着大斧,借指掌握兵权。
- 起予:启发我。
- 底绥:得以平定安抚。
翻译
饥饿的老虎张着血盆大口站在路当中,吓得无数人惊恐万状,连百兽都为之胆寒。手持红色的弓和金属箭头的人是谁呀?只听马鞭声响,纵马如流星般飞驰而来。竟然在画中看到了如此逼真的老虎神态,仿佛画中之人一心要除恶却不顾及自身安危。当时政治清明,年成丰收,战争已然平息,但老虎还未被除掉仍是壮士的耻辱。射箭时,哪怕目标再微小再远,也能准确处于射程之中,不射中则不发射,一心想着要获得圆满成功。射出的箭仿佛能射破石头,箭弦响起之处敌人就消失不见,好像整座山都变得空荡荡。画面中的肃杀之气充满厅堂,令观者感到震撼,那气势就如同山谷中突然刮起凛凛长风。画作的精妙细微之处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绘画技艺简直能与大自然创造万物的功力相媲美。方叔手握兵权刚刚接受新的任命,看到这老虎图令我精神振奋。安定平定祸乱的巧妙难以用言语形容,我由衷感叹,不禁化作这篇诗文来表达。倘若将来治理天下养育万物,也应该用这种一心除恶、追求成功的道义安抚百姓。
赏析
这首诗先生动描绘了画中老虎的凶猛威严,衬托出打虎者形象的英勇果敢。接着高度赞美画的逼真以及画家精湛的技艺,“精微入神在毫末,作缋造物可同功”将绘画水平誉为与自然造化同工,可见评价之高。诗中也借画抒情,提到时和年丰但老虎未诛,体现除恶务尽的责任感;以方叔受命引出对其安邦定国的期望,借古说今,希望以打虎者不畏艰难、追求全胜的精神来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既赞美了画作,又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稳定、国家治理的思考,整首诗意象鲜明,气势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