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兴于山

· 苏洵
云兴于山,霿霿为雾。 匪山不仁,天实不顾。 山川我享,为我百诉。 岂不畏天,哀此下土。 班班鸤鸠,谷谷晨号。 天乎未雨,余不告劳。 谁为山川,不如羽毛。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霿霿(mèng mèng) :形容云雾浓密的样子。
  • :同“非”,不是。
  • :享用,享受。这里指云为山川增添光彩等。
  • 百诉 :百般申诉。
  • 班班 :形容鸟鸣声。
  • 鸤鸠(shī jiū) :鸟名,即布谷鸟。
  • 谷谷(gǔ gǔ) :鸟鸣声。

翻译

云雾从山间升起,浓密地化为大雾。不是山峦无情,实在是上天没有眷顾。山川默默为我展现无尽美好,犹如向我万般倾诉。难道是我不畏惧上天的威严吗?只是怜悯这天下人间。布谷鸟发出悦耳的叫声,山谷里鸟鸣声此起彼伏。上天啊还没有下雨,我也不辞辛劳。为什么山川默默奉献,还比不上飞鸟的羽毛被人垂怜。

赏析

这首诗别有意趣。开篇写云从山间涌起化为浓雾,引出对上天的质疑,强调不是山川无情,而是上天似未垂顾。诗人借山川为自己“百诉”,对上天有所不满,表达出对百姓遭受苦难(“哀此下土”)的悲悯情怀。诗中鸤鸠的鸣叫增添了画面的自然氛围,“天乎未雨,余不告劳”展现出作者不辞劳苦,对上天降雨有所期盼。最后以山川和羽毛对比,感叹山川默默付出却得不到重视,蕴含着怀才不遇、对不合理现实愤懑等复杂情感 。整体语言质朴却不失韵味,情感真挚且深沉。

苏洵

苏洵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 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