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道眼:佛教用语,为佛教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
- 丹青:丹和青是中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色,这里借指绘画艺术。
翻译
具有佛道之眼的人转而从事丹青绘画,常常在寂静之处发出声响。早知道雨就是水,就不会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富有禅意和哲理。“道眼转丹青”体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眼光进入到艺术领域。“常于寂处鸣”暗示在安静中蕴含着灵动与生机。后两句则有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指出若能清楚明白事物的本来面目,就不会有多余的分别和纷扰。它表达了对事物统一性和本源性的思索,也反映出苏轼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感悟与智慧。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 》 —— [ 宋 ] 苏轼
- 《 泊南井口期任遵圣长官,到晚不及见,复来 》 —— [ 宋 ] 苏轼
- 《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 》 —— [ 宋 ] 苏轼
- 《 仲天贶、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留半岁,既行,作绝句五首送之 》 —— [ 宋 ] 苏轼
- 《 种松得徕字 》 —— [ 宋 ] 苏轼
- 《 送李公恕赴阙 》 —— [ 宋 ] 苏轼
- 《 和陶西田穫早稻,并引 》 —— [ 宋 ] 苏轼
- 《 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