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宿麦:隔年成熟的麦,即冬麦。“宿”读音为 sù。
- 芒刺:草木茎叶、果壳上的小刺。
- 襦:短衣,短袄。
- 缁衣:《诗经·郑风》篇名。
- 堂堂:形容志气宏大。
- 孔北海:指孔融,曾任北海相。
- 朱轮: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因用朱红漆轮,故称。
翻译
秋天的庄稼不满眼,冬麦的种子也很稀少。永远愧对这地方的人,如芒刺在身般痛苦。平生读了五千卷书,却一个字也不能救饥饿。正将要埋怨没有短衣,忽然又唱起《缁衣》。堂堂的孔北海,正直的气概让众人敬畏。华美的车子还没到郊外,清正的风气已先传来。凭什么让君子受累,十万的贫穷与瘦弱之人。滔滔大水满四方,我行走其间究竟如何安然。什么时候在剑关路上,春天的山中能听到子规啼叫。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苏轼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自责。诗中描绘了庄稼收成不好、百姓生活困难的景象,他觉得自己饱读诗书却无法改变现状而愧疚。同时提到孔北海,以其正直气概作对比。诗中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有对朋友的感激与担忧。最后以对未来的期盼结尾,希望能迎来转机。整体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