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读《山海经》,并引

· 苏轼
黄花冒甘谷,灵根固深长。 廖井窖丹砂,红泉涌寻常。 二女戏口鼻,松膏以为粮。 闻此不能寐,起坐夜未央。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和(hè)陶 “和”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做诗词,表示与原作相应和。“陶”指陶渊明,苏轼曾写了许多和陶渊明诗词的作品。
  • 廖(liào)窖 文中应该指不常见的矿坑。廖,稀少、罕见。窖,藏东西的地洞或坑。
  • 砂(shā) 砂 即朱砂,一种矿物。
  • 未央 未尽,没有结束。

翻译

黄色的花朵生长在甘甜的山谷之中,它们的根部牢固,向地下深深延伸。奇特的矿坑蕴藏着朱砂,坑中的泉水不断向上涌出,平常可见。两位仙女嬉戏在山林间,以松树上凝结的膏脂作为食物。听到这样奇妙的事情,我激动得难以入睡,独自坐着度过这漫长而还没有结束的夜晚 。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营造出奇幻而优美的意境。开头描写山谷中的植物,通过“ 甘谷”“固根”等描绘出自然生命的美好与坚韧。接着将视角转移到蕴藏朱砂的矿坑,矿坑涌泉的描绘增添了神秘色彩。“二女戏口鼻”一句引入神话元素,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欢乐、灵动画面。“松膏以为粮”则进一步强化这种奇幻感,仙女以松膏为食,显得超凡脱俗。最后苏轼表达听闻这些后难以入眠、独坐至深夜的情景,既传达出他对神话故事的痴迷与陶醉,也侧面反映出他内心有着对这种超脱尘俗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体现了苏轼诗歌在描绘奇幻情境与传达内心情趣方面的独特魅力。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