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火

· 苏辙
百口共一灶,终年事烹煎。 力耕饲饥馋,灶敝火亦烦。 昨日一百五,老稚俱食寒。 呼童戛枯竹,粲然吐青烟。 适从何方来,荧荧百家传。 性火出真空,应量曾无边。 老病何所求,石瓶煮寒泉。 敛为一夫用,无心固当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百口:指家中众多人口。
  • 一百五:指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 。寒食节这一天禁火,家家都吃冷食。
  • 戛(jiá):敲击。
  • 荧荧:小火闪烁的样子。
  • 性火:这里指内在的、自然的火性,是道家哲学概念,可理解为事物的本质属性类似火的特质,苏辙受佛道思想影响有此说法 。
  • 真空:不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空间概念,而是佛教术语,指超出世间之知识及一切言语分别之真理,远离一切因缘及诸物象。这里从宗教哲学意义上来使用。

翻译

一家老小百来口人共用一个炉灶,一年到头都忙活着烹饪煎炒这些事。努力耕种收获粮食来养活家里贪吃的众人,炉灶破旧了,生火也让人烦恼不已。昨天到了寒食节,不管老小都只能吃着冷食。招呼童子敲击干枯的竹子,突然就冒出明亮的青烟来了。这火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小火苗在百家之间闪烁传递。源于本质的火性是出自那高深难测的虚空之中,它所蕴含的能量没有边际。我年纪大了又有病痛缠身,也没什么过多的追求,只希望用石瓶煮煮沸寒泉就够了。把这火集聚起来供一人使用,本就是没有什么别的心思的自然而然之举啊 。

赏析

这首诗颇具生活气息与哲学意味。开篇描绘一家人依赖一灶生活的艰辛日常,“百口共一灶,终年事烹煎”,展现出家庭过日子的繁杂琐碎。“昨日一百五,老稚俱食寒”点出寒食节的特殊背景,一家人寒食节食冷也透露出生活的平淡与清苦 。

“呼童戛枯竹,粲然吐青烟”描绘生火的场景,生动而有画面感,如见童子敲竹取火的活泼模样和青烟骤然燃起的瞬间。

后半部分诗引入道家和佛教思想,“性火出真空,应量曾无边”探讨火性与虚空、无尽能量的关系,让诗作超越了简单的生活记录,上升到哲学思考的层面。

诗的结尾,“老病何所求,石瓶煮寒泉。敛为一夫用,无心固当然”,作者以自身老病之躯,表达没有过多欲求,安于平淡的心境。整首诗从平常生活写起,融入对自然、生命、欲求的思考,反映出苏辙晚年平和内敛的心态,展现了他作品中一贯的质朴情怀与深刻哲思。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