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梦,并引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馀,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我生纷纷婴百缘,气固多习独此偏。
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留书绕缠。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嬉游童子:无忧无虑的孩子般的游戏状态。
- 父师:指老师或长辈。
- 检责:检查责备。
- 春秋:古代史书名,此处泛指学问。
- 桓、庄初:桓、庄是春秋时期两个国君的名字,这里比喻学问尚未深入。
- 怛然:惊恐的样子。
- 悸寤:因惊吓而醒来。
- 挂钩鱼:比喻人在惊恐时难以平静,像被钩住的鱼一样。
- 婴百缘:受诸多世事牵累。
- 气固多习:天生的性格倾向。
- 偏:特指偏好。
- 弃书事君:放弃学业侍奉君主。
- 仕不顾留书:做官时不考虑个人的学术追求。
- 《易》韦三绝:《易经》的韦编(绳索)多次断裂,比喻孔子勤奋研读。
- 丘:指孔子,此处与作者自比。
- 犀革编:犀牛皮做的书籍,形容珍贵且精工。
翻译
夜里我梦见自己还在孩童般嬉戏,却被父亲和老师查问学业,吓得急忙逃离书本。原本预计完成的学问还剩春秋史的一部分,如今才刚触及到桓公、庄公的初期阶段。
醒来后心中惊恐不安,仿佛被鱼钩钩住,无法舒展。我一生忙于各种世俗事务,偏偏对学术特别执着。
我放弃读书,投身仕途已经四十年,做官时完全不顾及那些学术书籍。比较你和孔子,你觉得谁更贤能?孔子虽然《易经》的竹简绳索都断了三次,但他依然坚持;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看,我应该用犀牛皮来编我的书,以此表示对知识的珍视。
赏析
这首诗通过梦境,诗人苏轼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他忆起年少时的无忧无虑,却因现实压力被迫中断学术追求,转而投入仕途。诗中以梦中的情境,生动描绘出他对学术的渴望和对仕途的无奈。他将自己的学术热情与孔子的勤奋相比,表达了对自己未能专注于学术的自责和对知识的尊重。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复杂的人生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