籴米

·
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 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 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 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
拼音分享图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dí):买入粮食。
  • 束薪:一捆柴火。
  • 百物资之市:各种物资都在市场上交易。
  • 耕樵:耕田和砍柴,泛指农事劳动。
  • 殊少味:没有多少滋味,指生活缺乏实质。
  • 邦君:古代对地方官员的尊称,此处指县令或地方长官。
  • 廛地 (chán dì):小块的居住地,这里指田地。
  • 知非:知道自己不对,这里指反思。
  • 昨梦:过去的理想或幻想。
  • 食力:凭自己的劳力谋生。
  • 内愧:内心感到惭愧。
  • 几时花:什么时候开花,指春耕时节。
  • 夏稗:夏天成熟的稗草,一种野生谷物。
  • 穟(suì):稻谷等植物结实的样子。

翻译

在市场上买入米和柴火,世间万物在这里交易。如果不是因为耕田砍柴,即使吃饱了也觉得少了滋味。我深深鞠躬向地方官请求,希望能得到一块土地耕种。我知道这是错误的想法,就像之前的梦想一样,靠自己劳动才能免除内心的愧疚。春天的秧苗何时能开花,夏天的稗草转眼就结穗了。我望着农具感叹,又有谁能理解我这份心意呢?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描绘自己对农耕生活的感慨。他通过描述在市场上购买粮食和柴火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传统农耕生活方式的向往。诗人意识到,仅仅依靠俸禄生活,无法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满足感,饱食也无法消除内心的空虚。他渴望通过亲自耕种,实现自给自足,以此来摆脱内心的愧疚。诗中流露出对自然节奏的敏感,以及对劳动价值的深刻认识。同时,诗人以“怅然抚耒耜”表达出对失去农耕机会的遗憾,反映出他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对社会角色转变的无奈。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