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由五月一日同转对

· 苏轼
跪奉新书笏在腰,谈王正欲伴耕樵。 晋阳岂为一门事,宣政聊同五月朝。 忧患半生联出处,归休上策早招要。 后生可畏吾衰矣,刀笔从来错料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字句来作诗,以示敬意或回应。
  •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 转对:宋朝官制,官员定期轮对皇帝,陈述政见。
  • 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来记事。
  • 耕樵:农夫砍柴,代指田园生活。
  • 晋阳: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附近,此处泛指边防之事。
  • 宣政:宋朝时期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 出处:出仕与退隐,指仕途经历。
  • 上策:最好的策略或选择。
  • 刀笔:古代公文的代称,也指法官。
  • :传说中的贤君,此处指治理国家的贤能之人。

翻译

拿着新的奏章,笏板插在腰间, 正要就国家大事发表见解, 边防的忧虑不只关乎一家, 在五月的朝会上,宣政院也有我们的身影。 半生的忧虑和起起落落, 退休是最好的解脱,早做打算。 年轻人的锐气让我自愧弗如, 过去我们总是误判像尧那样的人才。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应和弟弟苏辙的诗作,他们一同参与朝廷的转对活动。诗人以轻松幽默的口吻描述了自己在朝堂上的表现,既有对国家边防的忧虑,也有对自己半生仕途的感慨。他以“耕樵”自比,暗示自己愿意回归田园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待和对自己的反思。整首诗语言质朴,寓哲理于日常,展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政治智慧。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