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六日,与张、李二君游南溪,醉后,相与解衣濯足,因咏韩公《山石》之篇,慨然知其所以乐而忘其在数百年之外也。次其韵

· 苏轼
终南太白横翠微,自我不见心南飞。 行穿古县并山麓,野水清滑溪鱼肥。 须臾渡溪踏乱石,山光渐近行人稀。 穷探愈好去愈锐,意未满足枵如饥。 忽闻奔泉响巨碓,隐隐百步摇窗扉。 跳波溅沫不可向,散为白雾纷霏霏。 醉中相与弃拘束,顾劝二子解带围。 褰裳试入插两足,飞浪激起冲人衣。 君看麋鹿隐丰草,岂羡玉勒黄金鞿。 人生何以易此乐,天下谁肯从我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翠微:青翠的山色,也泛指青山。
  • 枵(xiāo):空虚。
  • 碓(duì):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装一块圆形的石头,用脚连续踏另一端,石头就连续起落,去掉下面石臼中的糙米的皮。
  • 褰(qiān)裳:提起衣裳。

翻译

终南山和太白山横着呈现出一片青翠,自从我看不到它们,心就向着南方飞去。行走穿过古老的县城以及山脚下,野外的水清澈滑润,溪中的鱼很肥美。很快渡过小溪踏在乱石上,山的景色渐渐靠近而行人稀少起来。尽情地探索越发觉得好而且去的意愿越发强烈,心意未尽就像肚子饿一样感到空虚。忽然听到奔流的泉水像巨大的舂米声,隐隐约约在百步之外撼动着窗扉。跳跃的波浪溅起的水沫不能靠近,散开成为白色的雾气纷纷扬扬。在醉意中一起抛开束缚,回头劝两位朋友解开衣带。提起衣裳试着伸进去插上两只脚,飞溅的波浪激起打湿了人们的衣服。你看那麋鹿隐藏在丰茂的草丛中,哪里会羡慕那带着玉勒的黄金马笼头。人生凭什么来换得这样的快乐,天下谁肯跟从我一道这样呢。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与友人游览南溪的所见所感。诗中先描写了终南山和太白山的秀色,接着记叙了穿越古县、山麓,感受溪水清澈、鱼肥的景象,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享受探索的心境。“穷探愈好去愈锐”表现出对自然探索的执着与热情。对奔泉如巨碓声音的描绘十分生动,展现出自然的力量和美妙。醉中解衣濯足的场景活灵活现,体现出在自然中不拘束的快乐。最后以麋鹿作比,表达了对自由、简单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发出感慨,认为这种快乐难以寻觅,也少有人真正懂得并追随。整首诗情景交融,充满韵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