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
此生终安归,还轸天下半。
朅来乘樏庙,复作微禹叹。
从祀及彼呱,像设偶此粲。
秦祖当侑坐,夏郊亦荐裸。
可怜淮海人,尚记弧矢旦。
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
刖人有馀坑,美石肖温瓒。
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
小儿强好古,侍史笑流汗。
归时蝙蝠飞,炬火记远岸。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巳日: 古代节日,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人们常在此日举行修禊活动,洗濯除垢,祈求健康。
- 迨、过: 苏轼的儿子苏迨和苏过。
- 涂山、荆山: 地名,涂山位于安徽怀远,荆山则可能指湖北荆门一带,均为古代名山。
- 轸: 指忧虑或怀念。
- 朅来: 去来,这里指前往。
- 樏庙: 古代祭祀用的高大祭坛。
- 微禹叹: 对于大禹治水功绩的感叹。
- 从祀: 随同主要神祇一起受祭祀的其他神灵。
- 呱: 婴儿的哭声。
- 弧矢旦: 指夏朝开国君主启,他以射日而得名,象征着开天辟地。
- 碧相照、清可乱: 形容荆山的翠绿和楚水的清澈。
- 刖人: 古代受刖刑(砍去脚)的人。
- 温瓒: 一种古代玉器,用于祭祀。
- 龟泉木杪出: 龟泉在树梢间流出。
- 牛乳石池漫: 石池里的水像牛奶一样满溢。
- 强好古: 特别喜好古代的事物。
- 侍史笑流汗: 官员们因孩子的好奇而笑得满头是汗。
- 蝙蝠飞、炬火记: 归途中,蝙蝠飞舞,借火炬的光亮辨认远处的岸边。
翻译
在这个上巳节的日子里,我和两个儿子苏迨、苏过一起游览了涂山和荆山,记录下所见所闻。 我的一生究竟该归向何处?心中总是挂念着天下一半的事情。 我们来到古老的祠庙,再次发出对大禹治水的深深感慨。 连那些小神像也排列得如此鲜明,仿佛能感受到秦始皇和夏朝郊祭的场景。 淮海之地的人们,还记得那个射日的启的传说。 荆山的翠绿与楚水的清澈相互映照,美不胜收。 还有那被剁去脚的人留下的坑穴,以及形状酷似温瓒的美丽石头。 龟泉从树梢间涌出,如牛乳般的石池水漫溢。 孩子们对古老的事物好奇不已,官员们在一旁笑着,甚至出了汗。 回家的路上,蝙蝠在空中飞翔,我们借着火把的光芒寻找远方的岸边。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出游后对旅途见闻的记录,表达了他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人通过描绘涂山、荆山的自然景色,以及对古代神话和历史人物的联想,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同时,他对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官吏们的随性描述,也透露出生活中的轻松与乐趣。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历史沧桑感。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三月三日西湖第三桥四首 》 —— [ 元 ] 方回
- 《 闻阁试题为兰亭修禊图效作二首 》 —— [ 明 ] 袁宏道
- 《 三月三日山涂豹人约同上金山修禊阴雨不果长歌纪事 》 —— [ 清 ] 陈维崧
- 《 上巳日淩江舟中与傅贞父命酌 》 —— [ 明 ] 李孙宸
- 《 上巳日孙清远陈三水沈从化三明府公偕程参戎田都护招同社岑克念朱季美万伯文刘季德咽慈度寺分赋 》 —— [ 明 ] 欧必元
- 《 上巳赐宴琼林与二府诸公游 水心憩于西轩 其一 》 —— [ 宋 ] 晏殊
- 《 某觞予辈于新复之兰亭某至自铅山某至自建阳并有作铅建邻分水一关 》 —— [ 明 ] 徐渭
- 《 三日行山中,山尽有感 》 —— [ 明 ] 袁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