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八首,并叙
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斲。
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
十年何足道,千载如风雹。
旧闻李衡奴,此策疑可学。
我有同舍郎,官居在灊岳。
遗我三寸甘,照座光卓荦。
百栽倘可致,当及春冰渥。
想见竹篱间,青黄垂屋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期(qī):期望、预料。
- 剥(bō):脱落,意为枣成熟可以采摘。
- 斲(zhuó):砍,这里指成材后砍伐。
- 悫(què):诚实,这里指长远规划坚定不渝。
- 李衡奴:据记载,三国时吴国李衡派人在吕范封地种柑橘千株,死后告诉儿子,他家有千头木奴,可足生活用度。这里借指长远的谋生之计。
- 灊(qián)岳:指今安徽霍山,这里代指友人居住之地。
- 卓荦(luò):形容与众不同,突出。
- 渥(wò):润泽。
翻译
种下枣树期望有朝一日可以采摘,种下松树期望未来能够成材砍伐。这些事情都在十年之后,我的这份长远规划可谓坚定。十年时间算得了什么,千年时光也不过如风雨冰雹般匆匆而过。过去听闻李衡派人种柑橘,他这种长远打算我觉得值得学习。我有一位同朝为官的好友,在灊岳那地方任职。他送我甘甜的食物,那东西在席上光泽不凡格外引人注目。若百年之后或许能有所成果,应当趁着春天的润泽尽快行动。忍不住想象那竹篱笆之间,枣树和柑橘树上青黄的果实垂在屋角的美好场景 。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目光长远、不急于求成的人生态度。前几句以种枣、种松为例,表达对十年乃至更长远之事的规划,展现出他沉稳、耐心的一面。“十年何足道,千载如风雹”,以开阔的时间尺度淡化眼前的琐碎,彰显出豁达的胸怀。借“李衡奴”的典故表明自己也要有长远谋生之策。接下来写到友人馈赠,引出自己对未来收获的美好想象。整首诗虽文字朴实,却意境深远,透露着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以一种对农事生活乐观的向往之情,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洒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