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先君忌日也。乃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以赠长老仙公。仙公抚掌笑曰:“昨夜梦宝盖飞下,着处辄出火,岂此祥乎?”乃作是诗,院有蜀僧宣逮事讷长老识先君云

· 苏轼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石耳:是一种附着在悬崖峭壁上的地衣类植物。
  • 梵音: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出的声音,亦指佛、菩萨的音声。
  • 徒参:只是参拜。
  • 雪窦:佛教寺庙。
  • 嵇中散:即嵇康(224 年-263 年 ,一作 223 年-262 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翻译

石耳峰的路好像连接着天空,梵音堂外明月映照在泉水之上。这一辈子初次饮用庐山的水,日后只是去参拜雪窦寺的禅道。袖子里的珍贵书籍还没有拿出来,在梦中那宝盖已经先传递了信息。有谁还能认出像嵇康那样的人呢,那野鹤高视阔步的样子还不是仙的姿态。

赏析

这首诗既描绘了圆通禅院及周边的景色,石耳峰头路接天呈现出一种高远开阔的景象,梵音堂下月临泉则营造出静谧而富有禅意的氛围。同时也融入了与禅院相关的一些情节和感慨,如提到先君等,体现出一种追思与缅怀之情。诗中还运用了一些典故,如嵇中散,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整体上,这首诗既写景又抒情,意境深远,韵味独特。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