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一首送韦城主簿欧阳君

· 苏轼
美哉水,洋洋乎,我怀先生,送之子于城隅。洋洋乎,美哉水,我送之子,至于新渡。 念彼嵩雒,眷焉西顾,之子于迈,至于白马。白马旧邦,其构维新,邦人流涕,画舫之孙。 相其口髯,尚克似之,先生遗民,之子往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洋洋:形容水流盛大、广阔。
  • 城隅:城角。隅,读音 yú 。
  • 嵩雒:嵩,嵩山;雒,通“洛”,洛阳 。
  • 眷焉:眷恋的样子。
  • 于迈:出发远行。于,助词;迈,行。
  • 白马:地名。
  • 旧邦:故都。
  • 其构维新:它(白马)的建筑焕然一新。构,建筑。
  • **画舫之孙:具体所指不太明确,可能与当地有某种渊源的家族有关。
  • :看。读音 xiàng 。
  • 口髯:嘴上的胡须。髯,读音 rán 。
  • 尚克似之:还能够相像。克,能够。
  • 往字:前去治理。字,治理、安抚。**

翻译

这水可真美呀,浩浩荡荡,我心中怀念着先生,在城角送别你。浩浩荡荡啊,这水真美呀,我送你一路,一直来到新渡。
心中念着嵩山和洛阳,深情地向西眺望,你踏上远行的征程,一直走到白马。白马是古老的都邑,如今它的建筑焕然一新,当地百姓感慨流涕。再看你的胡须相貌,与先生还有几分相像,先生留下的这些百姓,正盼着你去治理安抚啊 。

赏析

这首诗以送友人为背景,通过对旅途地点的转换及友人形象等方面的描写来抒情表意。开篇以赞美水势的盛大开篇,营造出开阔的意境,奠定了送别时既有豪迈又有不舍的复杂情感基调。接着诗人提及送友的行程,从城隅到新渡,再到白马,场景的变化暗示着友人渐行渐远,也蕴含着诗人送别过程中情随事迁的细腻感受。诗中对旧邦白马的描写,“其构维新”与“邦人流涕”形成对比,既体现了当地的变化,又暗示着深厚的历史感和民间情怀,增添了诗作的社会与历史维度。最后以友人和先生相貌相似,以及期望友人去治理安抚百姓结尾,不仅体现了友人身上肩负的责任,同时传达了诗人对友人此次远行的美好祝愿,整首诗用词简洁而情意深长,在平实的叙述中饱含深情与关切。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