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柳子玉游鹤林、招隐,醉归,呈景纯

· 苏轼
花时腊酒照人光,归路春风洒面凉。 刘氏宅边霜竹老,戴公山下野桃香。 岩头匹练兼天净,泉底真珠溅客忙。 安得道人携笛去,一声吹裂翠崖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腊酒: 冬季酿制的酒,此处指醇厚的美酒。
  • 照人光: 明亮耀眼,形容酒光映照人的脸庞。
  • 归路: 回家的路途。
  • 春风洒面凉: 春风轻轻拂过,带来凉意,令人舒适。
  • 刘氏宅: 指友人家,古人常以姓氏称呼他人宅第。
  • 霜竹老: 指竹子经霜而苍老,象征岁月的痕迹。
  • 戴公山: 可能是地名,也可能指某位先贤的山,与下文的“野桃香”形成对比。
  • 匹练: 白色的绸带,比喻瀑布或山崖的陡峭。
  • 真珠: 形容泉水清澈,如珍珠般晶莹。
  • 溅客忙: 泉水溅落,使归途的人忙碌起来,增添了游玩的趣味。
  • 道人: 道士,此处可能指僧侣或隐士。
  • 翠崖冈: 青翠的山崖。

翻译

正值花开时节,腊酒泛着诱人的光芒,照亮了回家的路,春风轻拂,带来了微微的凉意。走过刘家宅旁,那古老的霜竹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戴公山下,野桃花的香气四溢,清新宜人。山崖如同白色的绸带直插蓝天,清澈的泉水像珍珠般跳跃,让归途的我们都忙于欣赏。多么希望能有位道人手持笛子,一曲清音穿透翠绿的山岗,让人心灵震撼。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与友人柳子玉游历鹤林、招隐后醉归的场景。诗人以花时腊酒和春风作背景,渲染出轻松愉快的气氛。沿途所见的老竹与野桃花,既有岁月静好,又有自然生机。岩头的瀑布和泉底的珍珠,不仅景色优美,也寓含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最后,诗人借“笛声”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超脱尘世、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悠远,充满了生活情趣与哲理。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