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刁景纯

· 苏轼
读书想前辈,每恨生不早。 纷纷少年场,犹得见此老。 此老如松柏,不受霜雪槁。 直从毫末中,自养到合抱。 宏才乏近用,千岁自枯倒。 文章馀正始,风节贯华皓。 平生为人尔,自为薄如缟。 是非虽难齐,反覆看愈好。 前年旅吴越,把酒庆寿考。 扣门无晨夜,百过迹未扫。 但知从德公,未省厌丘嫂。 别时公八十,后会知难保。 昨日故人书,连年丧翁媪。 伤心范桥水,漾漾舞寒藻。 华堂不见人,瘦马空恋皂。 我欲江东去,匏樽酌行潦。 镜湖无贺监,恸哭稽山道。 忍见万松冈,荒池没秋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遗憾。
  • 少年场:指年轻人聚会活动的场所。
  • 槁(gǎo) :枯干。
  • 毫末:极小的幼苗。
  • 合抱:两臂环抱,常用来形容树木粗大。
  • 正始:这里指文章风格正大古朴。正始是魏齐王曹芳年号,当时文学呈现独特风貌,后世称“正始体”。
  • 华皓:白发,这里指一生。
  • 缟(gǎo):白色的绢,这里比喻淡薄。
  • 厌丘嫂:汉朝韩信未发达时,嫂子讨厌他。这里反用此典,说自己从没有被刁景纯嫌弃。
  • 丧翁媪(ǎo):丧夫丧妻,这里指刁景纯夫妇离世。
  • 匏(páo)樽:用葫芦做的酒器。
  • 行潦(lǎo):路上的积水。这里以匏樽酌行潦表示一种祭奠、怀念之意 。
  • 贺监:贺知章曾为秘书监,世称贺监。此处借指刁景纯。

翻译

我读书时常常追思前代的贤达之人,总是遗憾自己没能早生些年头。在那热闹活跃的年轻人的聚会场所,还算幸运地能见到刁景纯老先生。 这位老先生就如同苍松翠柏一般,不会因霜雪严寒而枯萎。他就从tiny的幼苗开始,自我涵养最终长成需两人合抱的参天大树。 他有着宏大的才能,却没有被及时重用,但他如同千年古树,哪怕最后枯萎倒下,也自成风华。他的文章继承了正始年间的古朴正大,他的高风亮节贯穿一生。 他一生为人就是如此,自己反而觉得平淡淡薄。世间的是非虽然很难评判一致,可反复品味他的为人却觉得愈发美好。 前年我在吴越之地游历,曾与他举杯庆祝福寿。无论白天黑夜,我曾无数次去敲门拜访,脚印都还留在那里没有扫去。只知道跟从这位品德高尚的老先生,就如同韩信追随恩德之人,从不会担心像韩信那样被嫂子嫌弃。 分别时老先生已是八十高龄,明白以后再次相聚实在难以保证。 昨天收到老朋友的书信,告知我这几年刁景纯夫妇都已离世。想到这里,伤心涌上心头,范桥上的湖水泛起层层涟漪,寒藻在水中摆动。 曾经欢聚的华丽厅堂已不见故人的身影,他家那瘦马也徒劳地留恋着马厩。 我真想东去吴越之地,拿起匏樽酌起路上的积水为他祭奠。镜湖已没有像贺知章那样的故人,只能在稽山的道路上痛苦放声大哭。实在不忍心看见万松冈上刁景纯的墓地,荒芜的池塘中长满了秋天的野草。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悼念刁景纯而作。开篇表达对前辈的追慕及庆幸得见刁景纯,以“松柏”为喻,赞颂其高尚品格历经岁月磨砺,始终坚贞不渝。“宏才乏近用,千岁自枯倒”一句,感慨其才华未得及时施展,却无损其一生的不凡。“文章馀正始,风节贯华皓”高度评价了他文章风格与高风亮节。 诗中回忆与刁景纯相处的场景,表现出彼此深厚情谊。从日夜拜访到对其品德的追随,都体现出苏轼对刁景纯的尊敬与亲近。刁景纯夫妇离世的消息传来,诗人借景抒情,以范桥水寒藻、华堂瘦马等凄凉之景,表现内心的悲痛。最后诗人想到前往江东凭吊,用匏樽酌行潦祭奠,在稽山道恸哭,不忍见万松冈的荒芜,将悲痛之情推向极致,充分表达出对故人深切的怀念和痛悼之情,情感真挚深沉,读来令人动容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