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试呈诸试官
注释
- 寒苦盗寸廪(lǐn):指家境贫寒勉强获取一点微薄的财物。“廪”,粮仓,这里借指生活物资 。
- 稔(rěn):年。“十稔”即十年。
- 刍荛(chú ráo):割草打柴的人,这里指普通的应试学子。
- 葵荏(rěn):两种野草,喻指平常之物。
- 兰荪:香草,喻优秀人才。
- 百衲:用许多块布料缝补制成的衣服,这里比喻拼凑的文章。
- 椒桂酽(yàn):椒和桂都是调料,“酽”指味道浓烈。
- 沙砾碜(chěn):沙砾使人牙齿不舒服,“碜”指牙齿被硬物硌。
- 广眉成半额:源于典故,意思是刻意模仿反而失真。
- 踔踸(chuō chěnɡ):走路不稳的样子。
- 宗伯:掌管宗室事务的官员,这里指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
- 淰(niǎn):指鱼在水中惊动的样子。
- 食椹(shí shèn):吃桑椹,比喻尝到某种滋味。
- 微、管:指春秋时齐国的管仲和他的辅佐大臣隰朋,这里借指对文化传承有重大贡献的人。
- 左衽:衣襟向左掩,是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饰,用来指受外族统治。
- 高眹(zhènɡ):有大才之人留下的风范。
- 谂(shěn):知道、知悉。
- 刍豢(chú huàn):指家畜,这里引申为平庸之物。
- 饪(rèn):烹饪。
- 镌锓(juān qǐn):雕刻,这里指雕琢才华。
翻译
我本是山中之人,贫寒困苦只为获取些许生活物资勉强度日。文辞创作向来不多,且所作并非天赋使然,只是勉强为之。得到一些知识后很快就荒废遗忘了,如今懒惰已过十年时光。若再穿上粗布麻衣,恐怕沾染的墨水都能直接饮用了。
每次听闻科举的诏书下达,我就紧张得大汗淋漓。这个地方是东南地区的都会,众多才士在此都可大胆对文章品头论足。平凡的学子中却也藏着如兰荪般的杰出人才,其才华远超那些如葵荏般平庸之人。贫穷人家见到珍珠宝贝,眼睛发花难以分辨好坏。
遥想嘉祐初年,文章风格的变化实在巨大。有人把珍贵的美玉都打碎成小块,用琐碎的材料拼凑文章;文章的用词浓艳得如同过度调和的椒桂;内容则粗劣得如咀嚼沙砾一般难以下咽。刻意模仿他人,结果弄巧成拙。
当时的主考官,威望极高令学子们敬畏。真正如蛟龙般杰出的人才不常出现,而初次出现便让众人像鱼鲔般受惊。美妙的声音过久了才被人相信,识得真味就如同吃到了甜美的桑椹。直至如今天下的读书人,若没有前辈们的引领,恐怕都要受外族文化影响了。本以为这种优秀的风范会流传千年,受人祭祀供奉。
然而后来文风又发生了变化,开始这种学问的又是谁呢?如今抛弃了以前权衡文章好坏的标准,对旧有的方法不屑一顾。推崇高雅言论,追慕上古乐师的风度;鄙视雕刻文字之技巧,嫌弃曹不兴、沈约之作。仿佛有周公、孔子般的圣人出现,让颜回、闵子骞般的贤才也收敛光芒。回头看看我自己老而迟钝的身躯,资质愚笨难以雕琢。
诸位都是才德杰出之人,还请容我慵懒又沉默。我只想放下书卷安心睡觉,让秋日的波涛声伴着我在午间入眠。
赏析
这首诗围绕科举考试展开,苏轼以自身经历和对当时文风变化的观察为切入点,抒发了诸多感慨。开篇苏轼自谦,称自己才疏学浅且懒惰,描绘出参加科举时的紧张状态。接着描述当时东南之地人才辈出、不同学子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
诗中重点回顾了嘉祐初年文风的巨变,批评了当时不良的文风倾向,如文章拼凑、风格浮艳粗劣以及盲目模仿等现象。同时高度赞扬当时主考官的威望和才能,以及选拔人才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诗的后半部分,苏轼感慨文风又一次改变,表达对新文风的看法。他既有对新文风某些方面的不满,又以谦虚之态表示自己难以跟上潮流。最后以慵懒欲眠收束全诗,展现出超脱考试压力的心境。这首诗不仅是苏轼个人的心境袒露,也为我们研究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文风演变提供了珍贵视角,其丰富的内涵和细腻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文坛的复杂局势和文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