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

· 苏轼
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青蛟走玉骨,羽盖蒙珠幰。 不妆艳已绝,无风香自远。 凄凉吴宫阙,红粉埋故苑。 至今微月夜,笙箫来翠巘。 馀妍入此花,千载尚清婉。 怪君呼不归,定为花所挽。 昨宵雷雨恶,花尽君应返。
拼音

所属合集

#荼蘼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酴醾(tú mí):亦作“酴釄”“酴醿”,花名,属蔷薇科。
  • 青蛟:喻盘屈的树枝。
  • 珠幰(xiǎn):车帷上用珠玉装饰的帷盖。
  • 翠巘(yǎn):青翠的山峰。

翻译

酴醾花不在春天与其他花争艳,孤独寂静地在最晚时节开放。犹如青蛟般的枝条舞动着如同玉骨般的花朵,花朵如被羽盖和珠帷所遮盖。不用梳妆打扮艳丽姿态已然绝世,没有风送香气也能飘向远方。想起那凄凉的吴宫,众多的美女都被埋在了旧日的宫苑。直到今日在微微的月夜下,笙箫之声还从那青翠的山峰传来。这些美都融入到这花中,千年来仍旧清新婉约。奇怪你呼唤却不归来,一定是被花所挽留。昨晚雷雨很恶劣,花已落尽你应该返回了吧。

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描绘了酴醾花不争春而晚开的独特姿态,突出其寂寞又绚烂的美。接着形容其枝条如青蛟,花朵有珠幰般的华美,未施粉黛却香远益清,展现了酴醾花超凡脱俗的气质。又联想到吴宫的凄凉,暗示繁华易逝,而酴醾花却能千载清婉,承载着历史的韵味。诗中还赋予花以人的情感,似乎能挽留他人,增添了一种浪漫和神秘的氛围。末尾提到雷雨恶导致花尽,期望友人归来,在对花的怜惜中蕴含着对友人的关怀。整首诗借花抒情,意境优美而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描绘,也有对时光、人事的思考。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