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杂感
【其一】
西风庭院夜深沉,彻耳秋声感不禁。
伏枥骅骝千里志,经霜乔木百年心。
南冠未改支离态,画角中含激楚音。
多谢青燐慰岑寂,残宵犹自伴孤吟。
【其二】
煤山云树总凄然,荆棘铜驼几变迁。
行去已无干净土,忧来徒唤奈何天。
瞻乌不尽林宗恨,赋?知伤贾傅年。
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拼音
注释
题注:民国纪元前二年北京狱中所作。
伏枥骅骝千里志: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
南冠:本指春秋时楚人之冠,亦泛指南方人之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借指囚犯。
荆棘铜驼:汉铸铜驼两座置洛阳宫门外。晋·索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晋书·卷六十·索靖传》:「索靖字幼安,敦煌人也。累世官族,父湛,北地太守。靖少有逸群之量,与乡人泛衷、张甝、索紾、索永俱诣太学,驰名海内,号称『敦煌五龙』。四人并早亡,唯靖该博经史,兼通内纬。州辟别驾,郡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傅玄、张华与靖一面,皆厚与之相结。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因以「荆棘铜驼」喻世乱荒凉。
瞻乌:《诗·小雅·正月》:「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毛传:「富人之屋,乌所集也。」郑玄笺:「视乌集于富人之室,以言今民亦当求明君而归之。」后以比喻乱世无所归依之民。
林宗恨:《后汉书·卷六十八·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阉人所害,林宗哭之于野,恸。既而叹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耳。』」
赋鵩(fú):汉·贾谊《鵩鸟赋》序:「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鸟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鵩似鸮,不祥鸟也。 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后遂用「赋鵩」指仕途失意。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西风: 秋季的风,象征着萧瑟和凄凉。
- 夜深沉: 深夜寂静无声。
- 南冠: 古代囚犯的帽子,这里指自己被囚禁的身份。
- 支离态: 形容身心疲惫、憔悴的样子。
- 画角: 古代军中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悲壮。
- 青燐: 燃烧不完全的磷火,此处可能暗指希望或不屈的意志。
- 煤山: 即景山,在北京,明朝末帝崇祯上吊的地方。
- 荆棘铜驼: 用以形容荒废的景象,铜驼原本是宫中的装饰物。
- 奈何天: 表达无奈和哀叹。
- 林宗恨: 对林宗(东汉名士)遭遇的同情,林宗因直言不讳而遭陷害。
- 贾傅年: 贾谊因才智出众而早逝,此处暗指自己的命运。
- 国门悬: 指头颅挂在城门外,表示壮烈的牺牲。
翻译
其一
秋夜的庭院格外寂静,西风吹过,满耳都是凄凉的秋声,让人无法抑制心中的感慨。 像伏在槽边的老马,即使曾经有千里之志,也经受了岁月的磨砺,如同历经霜寒的高大树木,有着百年的坚韧心志。 虽然戴着南冠,我还是保持着疲倦而破碎的模样,画角声中蕴含着激愤和悲伤。 多亏那微弱的磷火,能暂时安慰这寂寞的夜晚,直到黎明前,我还在独自低吟。
其二
站在煤山上,看着曾经繁华的京城如今只剩下凄凉的树木,历史的变迁如同荆棘丛中的铜驼。 已经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土地,忧虑和哀愁只能空唤苍天无回应。 回想起林宗的不幸,不禁心生悲痛,就像贾谊那样,才华横溢却早早离世。 我虽渴望一死以了结心愿,但我的头颅仍期待悬挂在国门,以表达我坚定的爱国之情。
赏析
这两首诗是汪精卫在狱中所作,表达了他内心的挣扎、苦闷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第一首通过自然景色和自身处境的描绘,流露出壮志未酬、身陷囹圄的无奈。第二首则回忆历史人物,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感慨,表达了他对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以及对民族复兴的期盼。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出诗人复杂的心境和对国家的忠诚。尽管身处困境,他的诗作仍然透露出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