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离子 · 九尾狐

· 刘基
青邱之山,九尾之狐居焉。将作妖,求髑髅而戴之,以拜北斗,而徼福于上帝。遂往造共之台,以临九邱。九邱十薮之狐毕集,登羽山而人舞焉。有老狈见而谓之曰:「若之所戴者死人之髑髅也。人死肉腐而为泥,枯骨存焉,是为髑髅。髑髅之无知,与瓦砾无异,而其腥秽,瓦砾之所不有,不可戴也。吾闻鬼神好馨香而悦明德,腥臊秽恶不可闻也,而况敢以渎上帝。帝怒不可犯也,弗悔,若必受烈祸。」行未至阏伯之墟,猎人邀而伐之,攒弩以射其戴髑髅者。九尾之狐死,聚群狐而焚之,沮三百仞,三年而臰乃熄。
拼音

译文

青丘山上,有一只九尾狐居住于此,它要兴妖作怪,找到死人的头骨就把它戴在头上,向北斗拜,并向天帝求福。于是去拜共工台,而向下观察九丘。九丘十湖的狐狸全聚集来,并登上羽山而学人跳舞。有一只老狈见了就对九尾狐说:“你所戴的是死人的头骨。人死肉烂而变成泥,枯骨而还存在着,这就是死人的头骨。人的头骨没有知觉,和瓦砾没有什么两样,但它的腥臭污秽,是瓦砾所没有的,不能戴啊。我听说鬼神爱好馨香并喜欢明德,腥臊污秽的气味臭不可闻,而你怎么敢用这个亵渎天帝。天帝威怒不可冒犯,你若不改悔,必遭大祸。”它们还没有走到阏伯的废墟处,猎人就邀集在一起捕杀它们,拉开弓就射那只戴死人头骨的九尾狐。九尾狐死后,人们把成群的狐狸聚集起来焚烧,其膏油渗透到三百仞深处,三年后臭味才消失。

注释

九尾狐:传说中的异兽。据《山海经•南山经》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郭璞《山海经图赞下•海外东经》曰:“青丘奇兽,九尾之狐。” 髑髅:死人的头骨。 徼:求。 薮:湖泽之通称。 阏伯:人名,为帝喾之子契,尧时封于商丘,为“火正”官。据《左传•襄公九年》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后因以名火星。 沮:终止。 臰:同“臭”。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青邱:亦作“青丘”,传说中的海外国名。
  • 髑髅(dú lóu):死人的头骨,骷髅。
  • 共之台:古代传说中的台名。
  • 九邱:九州。
  • 十薮(sǒu):十个湖泽。
  • 羽山:山名。
  • 老狈:传说中的一种兽。
  • 阏伯之墟:阏伯,中国古代人名。墟,遗址。
  • 攒弩:集中弓弩。
  • (jǔ):坏,败坏。
  • (chòu):同“臭”。

翻译

青丘山,有一只九尾狐居住在那里。它将要兴妖作怪,找来一个骷髅戴上,去朝拜北斗星,想以此向上帝祈求福佑。于是前往建造共之台,用来俯瞰九州。九州十个湖泽的狐狸都聚集过来,登上羽山并且人模人样地跳起舞来。有一只老狈见到后对它说:“你所戴的是死人的骷髅呀。人死后肉腐烂变成泥土,只有枯骨留存下来,这就是骷髅。骷髅是没有知觉的,与瓦片石头没有区别,可它的腥臭污秽,是瓦片石头所没有的,不可以戴啊。我听说鬼神喜好芳香之气并且喜欢光明美好的品德,腥臭肮脏丑恶的气味不可让他们闻到,更何况竟敢用这来亵渎上帝。上帝的愤怒不可冒犯啊,不后悔的话,你一定会遭受惨烈的灾祸。”还没走到阏伯的废墟,猎人就拦截并攻打它,集中弓弩射击那戴着骷髅的九尾狐。九尾狐死了,把群狐聚集起来焚烧了它,败坏了三百仞的土地,三年后臭味才消失。

赏析

这段文字是一则寓言故事,借九尾狐的行为和老狈的劝诫以及最终的结局来传达一些道理。以九尾狐为代表的恶势力,想要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却遭到警告仍不知悔改,最终自食恶果。文字富有想象力,通过描述各种奇特的场景和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贪婪与愚蠢所带来的后果,警示人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不可行不义之事,否则必遭祸殃。同时,也表现出对正义和良好品德的推崇。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