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妻王氏墓誌铭

· 苏轼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 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 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拼音

译文

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月二十八日,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于京师开封因病辞世。六月六日将灵柩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现在为她作墓志铭如下: 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她父亲是乡贡进士王方。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苏轼,为我生了儿子叫苏迈。未嫁之前,在家里她很孝顺父母。嫁给我之后,对我的父母也很孝顺,她的端庄、严肃在当地是很有名声的。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自己认字。她见我读书,就坐在我的旁边,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这件事以后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 她陪同我苏轼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 她还经常警告我:“你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啊。”每天她告诫我的这些话我父亲也曾经告诫过我。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某个人讨论问题很有偏见,常常走极端化。但是你的意见本来就是正确的啊,那为什么还要和这帮人讨论呢!”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事的人来和我套近乎,她总告诫我:“这种人是不能长久做朋友的,这个人这么快就和你交上朋友了,不符合常理,因此,遇上坏人也是很容易的,这种人还是别交的好。”不久,她的看法果然被证实了。将要死的时候,她的话多可听,大家都有同感。仅仅二十七岁她就告别了人间。在刚刚失去她的时候,我的父亲吩咐我说:“你媳妇是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离开了我。我苏轼遵奉父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我们家的墓地中。我给她作铭文,内容如下: 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没有这种机会。真是可悲啊!失去了你我就失去了永远的依靠。你虽然离开了我,但今生我能有幸娶你做妻子,你作为儿媳能够安葬在公婆身边,我也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了。真是可悲啊!

注释

五月丁亥:阴历五月二十八日。 赵郡:指苏轼家族所属的郡望。 甲午:阴历六月六日。 殡:入殓,还没有下葬。 明年:第二年。 眉:这里指眉州,现在的四川眉县。 先:用于称呼死去的人。

《亡妻王氏墓志铭》是苏轼为妻子王弗而作的墓志铭。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月丁亥,王氏卒于京师。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其墓迁至原籍。这篇墓志铭便作于此时。作者在记事中倾注了无尽哀思,简练述事情真意切。刻画了一个贤德的妻子的形象。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治平:宋英宗年号。
  • 赵郡:苏轼家族籍贯。
  • 讳:古人对死者表示尊敬的称呼。
  • 乡贡进士:参加乡试及格的人。
  • 先君:已去世的父亲。
  • 姑:婆婆。
  • 怙(hù):依靠。

翻译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日,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城去世。六月甲午日,停灵在京城的西边。第二年六月壬午日,安葬在眉州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在先父先母坟墓的西北八步之处。苏轼在她的墓上铭刻说:您名叫王弗,是眉州青神人,是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十六岁时,就嫁给了我。有一个儿子苏迈。您在没出嫁时,侍奉父母;出嫁后,侍奉我的先父先母,都因为严谨恭敬而闻名。开始的时候,您从不自己说懂得诗书。看到我读书,就整天不离开,也不知道她能通晓。后来我有忘掉的,您总是能记住。问她其他的书,也都大概知晓。由此才知道她聪慧而沉静。跟我到凤翔为官,我在外面有所行事,您没有不详细询问知道的。说:“你离开父母很远,不能不谨慎。”每天把先父用来告诫我的话对我说。我与客人在外面说话,您站在屏风之间聆听,回来后一定反复说那些话:“某人啊,说话总是持两端态度,只跟随你的想法,你为什么和这样的人说话。”有来谋求与我亲密深厚的人,您说:“恐怕不能长久。他与人交往迫切,他离开人也必定迅速。”不久果然是这样。将死的这一年,她说的话大多很有道理,似乎有见识的人。她去世时,大概只有二十七岁罢了。刚去世时,先父命令我说:“这妇人跟随你经历艰难,不能忘记。日后你一定要把她安葬在你婆婆的旁边。”不到一年先父也去世了,我恭敬地按照遗命安葬她。铭文说:您能够在九泉之下追随先夫人,我却不能。哎呀悲哀啊!我永远没有可以依靠的人了。您虽然已去世,这对您作为妻子有什么损伤呢。哎呀悲哀啊!

赏析

这篇《亡妻王氏墓志铭》饱含苏轼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与敬爱之情。文章先叙述了妻子去世的时间及后事安排,接着回忆妻子的贤淑品德,如侍奉公婆的恭敬、在学识上的聪慧,以及对丈夫在外言行的关心与明智提醒等,展现出王弗的知书达理、敏慧持家。文中还提及她对人事的敏锐洞察力,体现了她的聪慧。结尾处表达了苏轼对亡妻及先父的悲痛与怀念,以及他的孤独无依感。文章语言质朴真挚,情感深沉,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苏轼对妻子的深情厚爱。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