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游松风亭

·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皷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拼音

译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注释

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 尝:曾经。 寓居:暂居。 惠州:今广东惠阳县。 嘉祐(yòu)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 纵(zòng)步:放开脚步走。 就:靠近。 止息:停下来休息。 宇:屋檐。 木末:树梢。 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由是:因此。 虽:即使。 兵阵:两军对阵交锋。 死敌:死于敌手。 死法:死于军法。 恁(nèn)么时:这时候。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章悖为相,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州)。十月,苏轼到达惠州,居住在嘉祐寺,游览松风亭时作此文。 作者在谪居生涯中常常苦中作乐,信步山野中排遣愁怀,领悟自然玄机。此次登松风亭未遂,却再次觉悟到“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作者为人坦诚、天真、乐观豁达的一面。全文文字简炼,意味深永,顿挫有致。

赏析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我。
  • 寓居:居住。
  • 纵步:放开脚步。
  • 木末:树梢。
  • 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的意思 。
  • 由是:因此。
  • 死敌:死于敌手。
  • 死法:死于军法。
  • 恁么(nèn me):如此,这样。
  •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翻译

我曾经借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一日,我放开脚步在松风亭下漫步,感觉脚力疲惫不堪,很想就近找片树林歇一歇。我抬头望向松风亭,发现亭还在高耸的树梢之上,心想还得走那么远才能到,这可怎么才能走到啊?过了好一会儿,我突然领悟道:“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于是,我就好比那挂在鱼钩上的鱼儿,突然得到了解脱。倘若人们能领悟到这一点,即便身处战场上,双方军队短兵相接、战鼓轰鸣如雷霆般震耳,向前冲会死于敌手,往后退又会受到军法处置,在这般危急的时刻,也不妨就停下来好好地歇一歇。

赏析

本文简洁明快,以平常小事见真性情与人生智慧。苏轼先描写自己漫步后疲惫不堪,对还在高处的松风亭心生望而难及的困扰;而后笔锋一转,忽然顿悟,就地可歇,自己摆脱了内心无形的束缚,如同脱钩的鱼儿。作者借此小事,传递出深刻豁达的人生态度。文末以战场生死抉择之极端情形类比,进一步强调无论在何种困厄艰难处境中,都应学会自我解脱、随遇而安。此文中展现的苏轼超脱、从容与旷达的心境,令人钦佩,也让读者在感受其文字魅力的同时,获得人生启迪。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