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

· 苏轼
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 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 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 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六凿:指耳、目、口、鼻及心、意。 :多余无用的东西。
  • 决疣(yóu):消除赘疣 ,这里是比喻消除病症。
  • 床下蚁:用“殷师鉴别蚁穴如牛鬭声”典故,这里指耳疾后听力异常敏锐,能听到床下蚂蚁的声音。
  • 强觑(qiù):勉强去看。 棘端猴:传说宋国君要观看棘刺尖端的猴子,是根本看不到的,这里形容做徒劳之事。
  • 根尘:佛教用语,“根”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尘”指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根与六尘相接,产生种种烦恼 。

翻译

你知道人的各种感官有时候就像多余的存在,我有一句话能像除去赘疣一样去除你(耳疾的)烦忧。有病的人听力变得神奇,竟然能听到床下蚂蚁的动静,昏聩的人还强行去瞧那根本不存在的棘刺尖上的猴子。真正的聪明并非取决于五官感知的这个外在世界呀,吃再多药也只是让婢仆徒增担忧罢了。要不就像当年孙权考验周瑜那样,试试你若耳聋,听到曲子稍微有差错会不会也像周瑜那样马上回头?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和王都尉得耳疾之事而创作。诗开篇以“六凿皆为赘”独特观点起笔,显示出一种超脱的人生观。接着运用“床下蚁”“棘端猴”两个典故,形象地写出耳疾带来的异常听觉体验以及这种病态追求如同观看子虚乌有的棘端猴一般荒诞,有一种调侃又带着豁达的意味。 “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两句,从哲学和现实两个角度,告诉友人不必执着于借助药物治疗耳疾,强调精神层面的通达更为重要。最后巧妙借用周瑜“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风趣地调侃友人,使整首诗在严肃的病症话题阐述中,又充满了一种诙谐轻松的氛围,体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和巧妙的文学手法,以诗谈病却富有深意韵味,尽显其高超的文学才华与对友人的独特关怀。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