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德祖书

植曰: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仆少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幹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包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尽集兹国矣。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鶱绝迹,一举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谓仆,卿何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昔尼父之文辞,与人流通,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息乎?人各有好尚,兰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同乐,而墨翟有非之论,岂可同哉!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而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 明早相迎,书不尽怀,植白。
拼音

译文

曹植敬白:德祖兄,几天不见,非常想念你,估计你也是吧。 我从小喜欢文章,到今天为止,二十五年了。如今世上文章写得好的人,大致可以数得上来。从前王粲(字仲宣)在汉南一时无双,陈琳(字孔璋)在河朔名声如鹰高飞远扬,徐幹(字伟长)在青土声名独拔,刘桢(字公幹)在海边因文章而扬名,应玚(字德琏)在此地显身扬名,而你在上京极负盛名。这个时候,他们都怀才自负,等待着受到当政者的赏识和重用。我们大王(曹操)于是设置天网来网罗他们,用绳子来聚集他们,如今全都聚集到魏国了。但是这几个人,却不能达到极高的成就,用一篇文章震惊千里。以陈琳的才能,不擅长辞赋,却经常说与司马相如(字长卿)是同一流的,就如画虎不成,反像狗了。我以前有信去嘲讽他,他反而大肆宣扬说我那是称赞他的文章。钟子期善听(指钟子期听到了伯牙所鼓的琴声,就能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到现在还都称赞他。我也不能乱加叹赏,害怕后人耻笑我。 世人著述,不可能没有一点毛病。我曾经喜欢他人讥刺批评自己的文章,有不好的地方,立即就改正。从前丁廙(字敬礼)经常写些小文章,让我来润色,我自认为才能比不上他,推辞没有做。丁廙对我说:你有什么好疑虑的呢?文章好坏的名声,自然归我,后世人谁知道我的文章经他人帮助修改过?我经常感叹这句很富哲理的话,认为这是美谈。从前孔子的文辞,常常经别人修改,因此与别人的文辞混杂在一起,至于他编纂《春秋》的时候,连子游子夏这样的人都不能改动一句话。超过《春秋》言语没有毛病的,我还没有见过。 大概拥有南威那样的美貌,才可以评论淑媛;、有龙泉剑那样的锋利,才可以评论别的剑是否锋利。刘修(字季绪,刘表之子)的才能比不上文章的作者,但是喜欢诋叱他人文章,指摘毛病。从前田巴(战国时期著名学者,住在齐国)在稷下大发议论,诋毁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蔑视三王(燧人、伏羲、神农)、谤毁春秋五霸,一时之间,使千人为之折服;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学者)的一次说服,便让他终身闭口不言。刘修的辩才,还不如田巴,如今像鲁仲连那样的人,也不难找到,(一般人)可不能逞能!人们各有喜好,兰、茞(古书上的一种香草)、荪(古书上的一种香草)、蕙(兰花的一种)的芬芳,众人喜欢闻,但是海边上有喜欢追着臭味跑的人;《咸池》(黄帝所作)、《六茎》(颛顼所作)之声,是众人都喜欢听的,但是墨翟却有指责它们的言论,好恶哪能全部相同呢! 现在送去我从小所写文章并全部相赠与你。民间传说,一定有可以采纳的地方,拍着车辕所唱之歌(民歌),也一定有符合风雅的地方,普通人的情思见解,不要轻易忽视。辞赋是小技艺,因此不足以用来阐明严正的道理,垂范后世。从前杨雄(字子云)是先朝的重臣,依然说壮士有所不为。我虽然没什么德行,但身为王侯,还希望尽力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建立永世的基业,留下流传后世不灭的功绩,哪能仅已写文章为一生的功业呢?靠辞赋当上君子吗?如果我的志向没有成功,我的方法没有被推行,我将采集史官的真实记录,辨别世间的得失,评定仁义之正,自成一家学说。虽然不能把我的文章藏在名山,但要把他们传给志同道合的人。如果不是和你有愿同始终的交情,哪能对你发出像今天的这些议论。之所以敢大言不惭,是因为我知道您懂得我的心意。 明早迎接我,信不能全部抒发我的心怀。曹植写。

注释

杨德祖:即杨修,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博学有才智,与曹植关系密切,后为曹操所杀。

这篇书信选自《昭明文选·卷四十二》,约作于建安二十二年前后。在信中,曹植集中地谈到了他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作家的自我认识与评价、作品的修改、文学批评的条件及文学的地位等问题。文章先说明王粲等人归魏之前虽已名闻天下,然而他们的创作却尚未达到最高境界。接着指出,为文应该多与人商讨,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多请人修改润饰,并进而认为人们的爱好是各不相同的,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妄论别人的文章。文章最后说辞赋不过是小道,最重要的是要为国尽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迄(qì):到。
  • 仲宣:即王粲,字仲宣。
  • 孔璋:即陈琳,字孔璋。
  • 鹰扬:形容人的威武或才华出众。
  • 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 伟长:即徐干,字伟长。
  • 青土:指青州一带。
  • 公幹:即刘桢,字公幹。
  • 海隅:海边,海角。
  • 德琏:即应玚,字德琏。
  • 飞鶱(xiān):高飞。
  • :通“娴”,娴熟。
  • 丁敬礼:即丁廙(yì),字敬礼。
  • 尼父:对孔子的尊称。
  • 游夏:子游和子夏,都是孔子的弟子。
  • 南威:春秋时晋国的美女。
  • 淑媛:美好的女子。
  • 龙渊:古代宝剑名。
  • 刘季绪:名修。
  • 掎摭(jǐ zhí):指摘。
  • 田巴:齐国辩士。
  • 咸池:古乐名。
  • 六茎:古乐名。
  • 扬子云:即扬雄。
  • 藩侯:诸侯。

翻译

曹植说:多日不见,思念你很是辛苦,想象和你一样。 我自幼喜好写文章,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五年了,然而当今的作者,可以大致说说。以前王粲在汉南独一无二,陈琳在黄河以北才华出众,徐干在青州一带声名远扬,刘桢在海边文采斐然,应玚在大魏崭露头角,你在上京被人看重。在那个时候,人人都自以为握着灵蛇宝珠,家家都自认为包藏着荆山美玉,我们大王于是设下天罗地网来包罗他们,整顿八纮来掩盖他们,如今都聚集在这个国家了。然而这几个人还是不能高飞远走,一举千里。凭借陈琳的才华,不擅长辞赋,却常常自认为能和司马长卿风格一样,就像画虎不成反成狗啊,先前写信嘲笑他,他反倒写文章极力称赞我赞赏他的文章。钟子期善于听辨音乐而没有失误,到今天被人称颂,我也不能随便慨叹,是害怕被后世的人嗤笑啊。 世人的著作,不可能没有毛病,我常常喜欢让人指正批评我的文章,有不好的地方,就及时修改确定。以前丁廙常常写小文章,让我润饰,我自认为才华比不上他,就推辞不做。丁廙对我说,你为什么迟疑为难呢,文章的好与坏,我自己有体会,后世谁会知道确定我的文章好坏呢?我常感叹这通达的话,把它作为美谈。以前孔子的文辞,和他人交流,至于撰写《春秋》,子游、子夏这样的弟子也不能增添一个字。超过这些说没有毛病的,我还没见到。 大概有南威那样的容貌,才可以谈论美女,有龙渊那样锐利的宝剑,才可以议论切割,刘季绪的才能比不上作者们,却喜欢诋毁指责文章,指摘优劣。以前田巴在稷下诋毁五帝,怪罪三王,批评五霸,一天就使千人折服,鲁仲连一说,就让他终身闭口。刘季绪的辩才,不如田氏,如今的鲁仲连,寻求并不困难,能不停止吗?人各有喜好,兰荪蕙草的芳香,是众人所喜欢的,但海边有追逐臭味的人;咸池、六茎的演奏,是众人所同享快乐的,但墨翟有非议的言论,怎能一样呢! 现在送上我小时候所写的辞赋一篇给你,那些街头巷尾的谈论,肯定有可以采用的,击打路旁车辕唱歌也有与《诗经》风雅相应的,普通人的思想,也不能轻易抛弃啊。辞赋是小技艺,本来就不足以宣扬大道理,昭示来世。以前扬子云是先朝拿戟的臣子,还说大丈夫不做这事。我虽然德行浅薄,却也是藩侯,还希望能尽力为国家效力,施恩惠给百姓,建立永垂不朽的功业,流传像金石那样的功绩,难道只是凭借笔墨来作为功勋业绩,把辞赋当作君子的事吗!如果我的志向不能达成,我的主张不能实行,那么就将选取众多官员的真实记录,争辩时俗的得失,确定仁义的准则,而自成一家之言,虽然不能把它藏在名山,将把它传给同好之人,不等到白头,哪里是今天这样谈论呢?我这样说而不惭愧,是依靠你了解我啊。 明天早上来迎接你,信写不完我的心怀,曹植表白。

赏析

这封信是曹植写给杨德祖(杨修)的,信中表达了他对于文学创作和文人的诸多见解。曹植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对当时的文人如王粲、陈琳等进行了评价。他强调文章要不断修改完善,还通过钟子期的例子说明不能随便对他人作品妄加慨叹。同时批评一些人没有真才实学却喜好诋毁他人文章,如刘季绪。他指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不能强求一致。在对文学的看法上,曹植认为辞赋虽小技,但也有其价值,不过不能只专注于此。他更希望能为国家和百姓做出更大贡献。整体语言文采斐然,论证有力,生动地展现了曹植的文学思想和对人生的追求。

曹植

曹植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