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拼音

所属合集

#小学文言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候:拜访,问候。
  • 绥:安抚。(读音:suí)
  • 恣:任凭。
  •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翻译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访袁公。袁公问他:“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更加敬重了。”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举止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赏析

这篇古文通过陈元方与袁公的对话,展现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和对父亲的敬重。陈元方对父亲在太丘的理政方式的描述,体现了其父的品德高尚和治理有方。面对袁公的刁难提问,陈元方巧妙地以周公和孔子为例,表明各有其道,不存在谁效仿谁的问题,回答得十分得体且有力。文章简洁明了,生动地描绘了两人的问答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了陈元方在面对长辈时的从容和智慧。

刘义庆

刘义庆

刘义庆,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1],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2]。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以前的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 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