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发鸠(jiū)之山:山名。
  • 柘(zhè)木:落叶灌木或乔木,树皮灰褐色,有长刺,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小,排列成头状花序,果实球形。
  • 喙(huì):鸟兽的嘴。
  • 自詨(xiāo):呼唤自己的名字。

翻译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叫发鸠的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赏析

这则神话故事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它讲述了精卫鸟的由来,炎帝之女女娃溺亡于东海,其不屈的精神化为精卫鸟,坚持不懈地衔木石填海。故事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精卫鸟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激励作用,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不屈精神的赞美。同时,故事也为后世留下了充满奇幻色彩和深刻寓意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