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谐录 · “万”字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穀也,请谢去。”其父喜而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初机士偶一解,而即訑訑自矜有得。殆类是已。
拼音

译文

汝州有个地主,非常富有,但几代人都不识字。一年,他请一位先生教儿子认字。先生先教他儿子握笔临帖,写了一划,说:“这是‘一’字。”写两划,说:“这是‘二’字。”写三划,又说:“这是‘三’字。”那孩子便喜孜孜地甩下笔,告诉父亲说:“孩儿全会了,孩儿全会了。不要再麻烦先生,多花学费了,把他辞退吧。”地主高兴地照办。不久,地主打算宴请一位姓万的朋友,就让儿子写请柬。可是过了好长时间,也不见他写完,便去催促。谁知孩子气愤地叫道:“天下的姓那么多,为啥要姓万!苦得我从早晨写到现在,才写完五百划!”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田舍翁:年老的农夫。
  • 殷盛:富足,丰盛。
  • 累世:连续好几代。
  • 聘:聘请。
  • 楚士:楚国的读书人。
  • 搦(nuò)管:握笔。
  • 馆穀(gǔ):指居其馆而食其谷,即给老师的报酬。

翻译

有个老农夫,家里很富裕,但连续几代人都不认识字。有一年,聘请了一位楚国的读书人来教导他的儿子。楚国的读书人开始教导时让他握笔蘸红墨写字,写一画教导说这是“一”字,写两画教导说这是“二”字,写三画教导说这是“三”字。他的儿子就兴高采烈地扔下笔,回去告诉他的父亲说:“我学会了,我学会了,不用再麻烦先生,浪费学费了,请辞退他吧。”他父亲很高兴就听从了他。准备了礼物辞退了楚国的读书人。过了些时候,他父亲打算邀请姓万的姻亲朋友来喝酒,让儿子早晨起来写请帖,很久都没写成。父亲催促他,他儿子生气地说:“天下的姓氏这么多,为什么偏偏姓万?从早晨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呀。”开始的时候这个读书人偶尔一解释,这孩子便沾沾自喜自以为有收获。大概和这有点类似了。

赏析

这则故事通过讲述田舍翁之子学习认字的闹剧,诙谐幽默地讽刺了那些浅尝辄止、盲目自大的人。故事中的孩子只学了最简单的几个字,就以为掌握一切,当碰到稍微复杂的情况就不知所措了,这种态度和行为引人发笑的同时也发人深省。它告诫人们学习应当踏实认真、持之以恒,不可稍有感悟就骄傲自满,否则只会贻笑大方。同时也反映了做事情需要有耐心和正确对待知识的态度。

刘元卿

刘元卿

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南陂藕下村人。「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门後期大家,在理学、教育和文学等领域皆卓有成就,著述甚丰,有《劉聘君全集》,《大學新編》、《山居草》、《還山續草》、《通鑒纂要》、《六鑒》、《諸儒學案》、《賢奕編》等,其中寓言集《贤奕篇》被收入《四库全书》。刘元卿自幼苦讀,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後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穀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後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後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右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官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後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衹好应召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 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