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谐录 · 多忧

沈屯子偕友入市,听打谈者,说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蹙然踊叹不已。友拉之归,日夜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以此邑邑成疾,家人劝之相羊埛外,以纾其意。又忽见道上有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衢上行人必有受其戕者。”归益忧病。家人不得计,请巫。巫曰:“稽冥籍,若来世当轮回为女人,所适夫姓麻哈,回彝族也,貌陋甚。”其人益忧,病转剧。姻友来省者,慰曰:”善自宽,病乃愈也。“沈屯子曰:“若欲吾宽,须杨文广围解,负竹者抵家,又麻哈子作休书见付,乃得也。”夫世之多忧以自戕者,类此也夫。
拼音

译文

沈屯子上街听说书,当说到杨文广被围于柳州,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时,他满面忧愁直叹气。朋友拉他回家,还日日夜夜喃喃地说:“有啥办法给他解围呢?”终于愁出了病。 家人劝他出外解解闷儿。可他在街上见人扛着竹子上市,又忧虑地说:“竹稍根尖利,路人被戳了怎么办?”回家后便时时念叨竹稍戳人之事,病情加重了。家人急忙找来巫婆。巫婆(装神弄鬼地)说:“我在阴间查了生死簿,写你来世变女人,嫁个丈夫叫麻哈,是回彝族的人,醜陋极了。” 他听了越发忧愁,病情更重了。亲友们纷纷跑来安慰,要他宽心。他说:“若要我把心放宽,必须给杨文广解围,叫扛竹子的人回家,让麻哈和我离婚!才可以。”世界上多忧虑的人,(就是)像这样的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蹙(cù)然:皱眉忧愁的样子。邑邑(yì yì):通“悒悒”,忧郁不乐的样子。相羊:同“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冥籍:迷信中所谓阴间的簿册。麻哈:虚构的姓氏。}

翻译

{沈屯子和朋友一起到集市上,听有人在讲说唱故事,说杨文广被围困在柳州城中,里面缺乏粮食军饷,外面又被援兵阻隔。他皱眉叹气不停。朋友拉他回家,他日夜挂念不能放下,说:“杨文广被围困到这个地步,靠什么才能解脱呢。”因此忧郁成疾,家里人劝他到郊外闲游,来舒缓他的心情。又忽然看见路上有背着竹子进城的人,就又念叨说:“竹子末端很尖锐,街道上的行人一定有被它伤害的。”回家后更加忧虑生病。家里人没办法,请来巫师。巫师说:“查考阴间的簿册,他下辈子应当轮回成为一个女人,所嫁的丈夫姓麻哈,是回族人,相貌非常丑陋。”这个人更加忧虑,病情变得更严重。有亲戚朋友来探望,安慰说:“好好自我宽慰,病才会好呀。”沈屯子说:“要是想让我宽慰,必须杨文广解围,背竹子的人回到家,还有麻哈子写下休书交给我,才可以啊。”世上那些多忧虑而自我伤害的人,就类似这样啊。}

赏析

{这则故事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讽刺了那些过度忧虑、自寻烦恼的人。沈屯子仅仅因为听到一些并无实际关联的事情,就陷入无尽的忧虑和愁苦之中,甚至因荒唐的设想而病得更重。通过夸张的情节,生动地展现出这类人因无端想象和过度担心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痛苦的可笑模样。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持理性和乐观的心态,不要被一些无关紧要或未发生的事情困扰,无端地自我折磨。}

刘元卿

刘元卿

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南陂藕下村人。「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门後期大家,在理学、教育和文学等领域皆卓有成就,著述甚丰,有《劉聘君全集》,《大學新編》、《山居草》、《還山續草》、《通鑒纂要》、《六鑒》、《諸儒學案》、《賢奕編》等,其中寓言集《贤奕篇》被收入《四库全书》。刘元卿自幼苦讀,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後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穀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後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後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右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官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後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衹好应召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 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