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青霞沈炼君,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向皇帝上书斥责宰相。宰相因此非常忌恨他,正当宰相要极力罗织罪名陷害他时,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地减轻他的罪罚,只把他贬谪到塞上。当时,沈君直谏的声名传遍天下。不久,沈君满怀郁懑,携带家小,迁居塞上。正逢北方的敌人多次侵犯内地,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官员都束手无策,关闭城垒,任由敌人往来出没,连向敌人发一支箭来抵抗都做不到。甚至等到敌人退走以后,他们就割下在战争中阵亡的中原士兵和在郊野中赶路的人的耳朵来当作军功。而百姓中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到处都是,怨愤之情无处可诉。沈君既对上愤慨于边疆防务的日益懈怠,对下又痛心于将士们肆意残害百姓、欺骗国家。他多少次为之哭泣哀叹,于是就将他满腔郁愤表现在诗歌文章中,从而抒发他的情怀,文集中所载录的各篇就是他这类的作品。
沈君本来就因为敢于直谏而为当世人所敬重,而他所作诗文又多所讥刺,稍一传播,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就竭力造谣、陷害,而大祸也就落到了沈君头上。沈君遇害之后,那些曾身居军中要职、一同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也都因罪被罢官。又不久,过去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而沈君的门人、给事中兼谏议大夫俞君,就搜集编纂了沈君生前的著述若干卷,并加以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以敬,来请我为文集作这篇序文。
我拜读了沈君文集后,题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难道不就是古代那些志行高尚的一类人吗?孔子删定《诗经》,从怨恨亲人的《小弁》、讽刺奸谗的《巷伯》以下,那些忠臣、寡妇、隐居之士、愤世嫉俗者的作品,一概被列入“国风”,并入“小雅”,这样的作品不可胜数。难道这些都是古代的合乎音律的诗歌吗?然而孔子之所以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怜悯那些受谗害的人,彰显他们的志向,他还说过“这些诗歌都是发自真情实感,都合乎礼义的要求”,“说话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借鉴”。我曾依次考察了自《春秋》以来的作品,发现屈原的《离骚》好像是在发泄怨恨,伍子胥的劝谏像是在进行威胁,贾谊的奏疏很激切,叔夜的诗歌又像是在抒发愤恨,刘蕡的对策像是在表现亢直的个性。然而按照孔子删定《诗经》的原则而收集、编辑它们,应该是未必没有值得收录的。沈君虽然已经作古,然而海内的官员大夫们,直至今日谈到他,没有一个不感到酸涩流泪的。唉!文集中所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假使让后人读了,那么它们完全可以使奸臣胆寒心折,令守边将士战马腾跃,振奋起同仇敌忾的义愤,这是必然的。今后,国家负责采诗的官员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给遗漏掉吗?在此,我怀着一片恭谨之情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词藻精工还是不精工,以及是否符合古代作家的题旨,这些都不是能够说明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再论述了。
注释
馘(guó):被杀者的左耳。古时作战凭割取敌人的左耳来计功。
菅(jiān)刈:割草。菅:草名。这里指像割草一样残害百姓。蒙:欺骗。
诸什:诸篇。
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阃:特指部门的门槛;寄:托付。
寻:不久。坐:因。
裒(póu)辑:搜集、编辑。裒:聚。
《小弁》:《诗·小雅》篇名。相传为西周末年,周丞王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太子宜臼。宜臼被废后,作《小弁》诗,抒发自己被弃逐以后的忧怨。
《巷伯》:《诗·小雅》篇名。相传巷伯被谗而受宫刑,气愤之下作此诗。
遽遗:骤然删除。
屈原之骚: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贵族。辅佐楚怀王。后受贵族子兰、靳尚等人谗毁,被放逐。“骚”即屈原所作的《离骚》,抒写他的理想抱负和这种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心情。
伍胥之谏:伍胥,即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谏:指劝吴王拒绝越王勾践的求和,并停止伐齐,被夫差赐死。
贾谊之疏:贾谊,西汉初期杰出的文学家、政论家。他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后受排挤被贬,不久抑郁而死。
叔夜之诗:指嵇康的《幽愤诗》。嵇康,字叔夜。魏晋之际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被司马昭所杀。《幽愤诗》是嵇康被捕后在狱中写的。
刘蕡(fen)之对:刘蕡,唐代人。文宗(李昂)时应贤良对策,激昂慷慨,怒斥宦官罪行而被黜落。对:指刘蕡所上对策。
荐绅:同“绅”,本指古代官员的一种装束,这里代指官员。
识(zhi)之:记下这篇序。识:记。
赏析
本文是作者为同时代的锦衣卫经历沈炼诗文集所作的一篇序言。文章始论沈炼的生平大节,次论沈炼诗文集的由来及写作主旨。论生平大节,盛称沈炼忧国忧民,敢于抗颜直谏,疏攻权臣,而获罪流徙塞外,“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不以个人得失为怀,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感慨“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论其诗文主旨,指出其与诗骚同义,“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写至感情激越处,不禁一唱而三叹,感慨涕零之状如跃纸上,而呈现出强烈的效果。
茅坤的这篇序文没有采用着重评述作品的惯例,而是以大量笔墨介绍了沈炼忧国忧民,敢于直谏的精神,对其悲惨遭遇,抒发了强烈的痛惜和激愤之情。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介绍了沈青霞生平。开篇直接点明他直言敢谏的高贵品质,“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诋”是指责意,“构”是指虚构、捏造。这里一“诋”一“构”对比鲜明地写出了沈炼的磊落直言和严嵩的卑鄙下作。接下去介绍了沈炼被流放到边塞的情况。流放,对他来说,只是略有失意感。“累然”二字既形象又精炼地写出了他的心理变化。但当他痛心地看到蒙古鞑靼部俺答汗内侵;看到边帅不仅束手退避,还无辜杀戮百姓冒功请赏;看到百姓的痛苦,他气愤、苦闷、忧郁,“数呜咽欷歔”。上书谴责无望,只得以诗歌文章作为发泄积郁和讥刺时政的工具。据《明史·沈炼传》载:在边塞,沈炼颇受当地人的敬重,请他当老师,教习乡中子弟。他除了撰写诗文揭发边防黑幕,抨击时弊外,在教习之余,缚李林甫、秦桧及严嵩的模拟草人,聚弟子攒射。他还“踔骑居庸关口,南向戟手詈嵩,复痛哭乃归”。他措词激切的诗文使得“上下震恐”最终被严嵩父子构陷处斩。
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是对沈炼诗文价值的评论。从这一部分看,作者的着眼点不在于研究推敲文章词句是否工巧,而是突出沈炼的为人与他诗文创作的关系,评论其思想价值和作品的社会意义。这是和文章第一部分论叙他的人品统一的。“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首先,作者用反问句的形式肯定沈炼是一位正气磅礴的仁人志士,他的作品也和他的人品一样,正是秉承了古代有志之士的风格。作者以为,诗文没有必要都唱统一的歌功颂德的调,都说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话,完全可以有怨怼和讥刺,可以有激烈和愤恨,“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根据这种观点,在反问句之后,作者先引证了孔子删《诗》的原则:不以是否合于“中声”为标准。那些“忠臣、寡妇、幽人、怼士”的篇什“不可胜数”的被分别编入《诗经》的《大雅》和《小雅》之中。并具体地以出于怨恨的《小弁》篇和出于愤怒的《巷伯》篇为例,来说明孔子很注意那些内容有价值,能打动人心的作品。紧跟着,又以排比句的形式例举了屈原、伍子胥、贾谊、嵇康、刘蕡等人的文辞诗赋,他们的作品有怨恨、有激烈,有愤怒甚至过分,也都不合于“中声”,但都有其不同的存在价值。根据以上事实,顺理成章地证明了沈炼是古代有志之士的继续。他的作品激昂慷慨,“其文章劲健有气,诗亦郁勃磊落,肖其为人”(《四库提要》语),具有发扬正气打击奸邪的作用,应当传之后世。茅坤和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人被称为明代的“唐宋派古文家”。强调文章和道的关系,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唐宋派”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此篇这个特点就很突出。作者对沈炼诗文推崇备至,实际上在于对其人格的推崇,由此可看出,茅坤首先注重的是诗文内容的倾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锦衣经历:官名。
-
宰执:指宰相。
-
纍然:疲惫的样子。
-
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记数献功。
-
菅刈(jiān yì):割草。“菅”,音(jiān)。
-
阃寄:指领兵在外的将帅。
-
裒辑(póu jí):收集辑录。
翻译
青霞先生沈君,因为担任锦衣卫经历而上书指责宰相,宰相非常痛恨他。正竭力给他编造罪名,幸赖圣明天子仁爱圣明,特地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在那个时候,沈君直言谏诤的名声传遍天下。不久之后,沈君疲惫地带着妻子儿女,出家到边塞居住。正逢北方敌寇屡次向内侵犯,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官员,都束手无策紧闭营垒,任凭敌人自由出入,甚至连一箭都不发射去抵抗。甚至等到敌人退走了,就割取中原战死的士兵和在野外行走民众的左耳来作为战功。而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兄长哭弟弟的,到处都是,没有地方可以控诉呼吁。沈君对上既愤恨边疆防务一天天松弛,对下又痛心众将士一天天残害百姓来欺骗国家,多次哽咽悲叹;并且把他的忧愤之情在诗歌文章中抒发出来,来发泄他的心怀,也就是集子里所记载的那些篇章。
沈君本来就因为直言进谏被当时的人看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大多有讥讽指责之意,逐渐地传播开来,朝廷上下都很震惊恐慌。开始竭尽全力煽动造谣来陷害他,于是沈君的灾祸就酿成了。沈君去世后,朝中的官员虽然不敢为他的事申诉,但是一时间那些在外统兵的将帅中与他有仇的人,不久也都因犯罪被罢官。又没过多久,原来那些仇恨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而沈君的老朋友俞君,在这时收集编辑他生平所写的若干卷文章,刻印后流传。而他的儿子沈襄,来请求我给写序放在书的前面。
我读了之后写道:像沈君这样,不就是古代有高远志向的人的遗留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的怨恨亲人,《巷伯》的讥刺谗人以下,这中间的忠臣、寡妇、隐士、怨恨之士的篇章,一起编列为“风”,加以注释成为“雅”,这样的作品数都数不完。难道都是古代合乎中正之声的作品吗?然而孔子不立即舍弃它们的原因,只是怜悯这些人的遭遇,赞赏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又能符合礼义”,“说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惕”而已。我曾经依次考察春秋以来,屈原的《离骚》好像是有怨恨之意,伍子胥的劝谏好像是带有威胁,贾谊的奏疏好像是太激切,嵇康的诗歌好像是太愤恨,刘蕡的对策好像是太亢直。然而按照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把它们收集编辑起来,应该也未必不会收录他们的作品吧。沈君已经去世了,但是海内的官员士大夫,到现在说起沈君,没有不鼻子发酸流眼泪的。哎呀!集子里所记载的《鸣剑》《筹边》等篇章,如果让后来的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贼子胆寒,使守卫边塞的战士战马跃动,激发起他们的愤慨,这是肯定的!以后国家采风的使者出来视察,难道会舍弃它们吗?我郑重地记在这里。
至于文章辞藻是否精巧,以及是否符合古代作家的意旨,这不是用来评论沈君的大方面,所以我就不写了。嘉靖癸亥年正月十五日归安茅坤行拜礼写序。
赏析
这篇序文高度赞扬了青霞先生沈君直言敢谏、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品质。作者通过叙述沈君的经历和他文章中所体现出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他因直言而遭致的灾祸,突出了他的高尚和不屈。文中还将沈君与历史上诸多有气节之士相类比,进一步强调了他的价值。茅坤在文中表明,尽管沈君的文章不一定都符合传统的文学标准,但他的精神和所表达的情感具有重大意义,不可忽视。整体行文情感真挚,对人物的评价中肯且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