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河篇

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精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拼音

注释

天气晶:一作「天气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明净。
  • 河汉:银河。
  • :黄昏。
  • 纵复横:纵横交错,这里指银河在西沉时纵横的样子。
  • 城阙:指宫殿、城门等高大建筑。阙(què),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对称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
  • 千门:形容宫殿建筑众多、门户复杂。
  • 复道:楼阁间有上下两重通道,上面的叫复道 。
  • 连甍(méng):屋脊相连,形容房屋众多。甍,房屋屋脊。
  • 蔽亏:因遮蔽而半隐半现。
  • 画堂:华丽的堂舍。
  • 琼户:装饰精美的门户。
  • 云母帐:以云母石为饰的帐幕,形容很华丽。
  • 泛滥:形容银河光影在帐前闪烁的样子 。
  • 水精帘:水晶帘子,借指华美的住处。精,通“晶”。
  • 逶迤(wēi yí):蜿蜒曲折的样子,这里形容银河光影在帘外曲折延伸。
  • 倬(zhuō)彼:“倬”,明显、显著的样子;“彼”,那,那个。
  • 昭回:指星辰光辉。
  • 练白:洁白的绸子,比喻银河如白练。
  • 南陌:城南的道路。陌,田间小路,这里泛指道路。
  • 捣寒衣:古代缝制寒衣,先将衣料捣过,使之绵软,这里暗指为征人准备寒衣。
  • 鸳鸯机:织机的美称。
  • 乌鹊桥:传说七夕牛郎织女相会,喜鹊为之搭桥,称乌鹊桥 。
  • 坐见:空见、徒见 。
  • 微没:渐渐隐没。
  • 舒卷:舒展开来与卷缩起来。
  • 乘槎(chá):乘坐木筏,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人曾乘槎到天河。槎,木筏。
  •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指探寻通往天河的道路。
  • 织女支机石:传说织女使支机用的石头。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有人乘槎到天河,遇见织女,织女送他一块支机石。
  • 卖卜人:指严君平,西汉时在成都以卖卜为生,这里借指仙人。

翻译

八月秋凉,天气晴朗洁净,万里无云,使得银河显得格外明亮清晰。黄昏时分,它出现在南楼前,清浅而平静;清晨时,在西山落下,纵横交错在天际。洛阳的城阙高耸入云,犹如在天空中崛起,银河的光辉夜夜洒落在千家万户之中。宫中楼阁间的复道相连,屋脊彼此交错遮蔽,这样的环境与华美的画堂、精致的琼户极为相配。在云母帐幕前,银河的光影刚刚闪烁流动;在水精帘子外,它的影子曲折延伸。那明亮的银河宛如洁白的绸练,横亘天空,又延伸到东城,连接着城南的道路。城南道路上,出征的人一去不返,不知谁家今晚在捣制寒衣。织机上有疏落的萤火虫飞过,乌鹊桥边有一只大雁孤独地飞翔。大雁飞、萤火虫过,满心哀愁难以停歇,徒然看着明亮的银河渐渐隐没在天际。银河已然能任由浮云舒卷相伴,也不吝惜自己的光辉,甘愿让给明月。明亮的银河看似近在眼前却难以亲近,真希望能乘上木筏,前去寻找通往它的渡口。还要带着织女使用过的支机石,去回访成都那位卖卜的仙人。

赏析

这首《明河篇》是宋之问的代表作之一。开篇描绘出八月秋夜晴朗中的银河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诗中对洛阳城景与宫廷奢华的描写,如“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等句,展现出宏大的场面。而“云母帐前初泛滥,水精帘外转逶迤”等对华丽闺阁与银河光影的描写,又营造出一种精致柔美的氛围。诗中融入征人、捣寒衣、鸳鸯机、乌鹊桥等意象,交织出离人愁绪,寄托了诗人的忧伤。最后几句“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借神话传说,传达出诗人对理想、仙境的向往,以及现实中求之不得的无奈与惆怅。全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通过对银河的描写串联起现实与神话,将情与景巧妙融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 209篇诗文